中财“80”后口述校史|孙翊刚:清贫不坠凌云志
2024-12-15 20: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诞生在新中国礼炮声中的中财大
 有着这样一群年逾八旬的“80后”
他们与国同心、与校同行
躬身学校建设不遗余力
为中国经济改革建言献策
肩负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80后”人生历程承载着中财大的历史。为再现那些值得铭记的人物事迹,留住珍贵历史档案,传承弘扬中财大精神,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档案馆、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校团委、文化与传媒学院等共同启动了“沐光而行——口述中财大”项目的策划和采编工作。历时一年的采访与录制,经过数遍的剪辑与打磨,最终,我们以“一篇访谈稿、一段口述史、一个人物传、一条短视频、一部纪录片、一幅肖像画”来记录初创期的筚路蓝缕,见证发展期的砥砺前行,承载新时期的光荣与梦想!

图片

图片  
孙翊刚(1937-),教授。1963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财政银行系财政专业,同年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任教,最初讲授财政史,后讲授国家预算。学校复校后,于1979年调回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工作。1992至2000年,任财经研究所(现财经研究院)所长。曾任中国财政史研究会理事。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财政史、国家预算研究,在国内较早地主编、参编了财政史教材。

图片  
“每天就只有硬邦邦的白薯干和寡淡的菠菜汤可吃。”“整个班里就数我的笔记是记得最好的,临考前一堆同学来借我的笔记复习。”
1959年,孙翊刚在安徽财贸学院本科学习的时候,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日子过得十分艰苦,还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他学习的热情。没有教材他就自己记笔记,记不清楚的地方就到图书馆去借老师的指定书目摘抄补充。大学期间的孙翊刚学了四十多门课,门门优秀、科科良好。

图片  中间为孙翊刚老师

图片


既然来了就一定做好


“一眼望去都是一些荒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差,仅能维持基本的教学生活。”“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努力做到最好,不愧对自己。”
1963年,孙翊刚从安徽财经学院毕业后,按政策要求分配到了中央财经大学,一直致力于财政学史的教学科研。中间经历过多次外调,直到1979年12月28日再度被调回中财。1981年开始讲讲授财政史等相关学科,当时的教材编撰的并不完善,于是又投入财政史教材的修改、撰写和校对工作。

图片

图片


进修班的时光


“实际上 这37位年轻助教的相貌我还是有印象的,包括他们年轻时候的样貌也是有记忆。陈光森成熟沉稳,蒋大鸣的坦诚,周品的钻研劲头。”
1965年,中财大响应财政部的号召,开设中国财政史助教进修班,孙翊刚凭借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成为助教进修班的班主任。他强调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讲解。
 图片

图片


为人民的生活幸福服务


“对国家要忠,对师表要敬,对父母要孝,对事业要勤。” “我们每一个人在发展的时候都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服务,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为人民的生活幸福服务。”

要重视基础,扎实学好“三个基础”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无需因为当前的能力不足而懊恼,应当坚定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访谈时间:2023年5月23日
访谈人员:蒙田 王婉婷 程钰婷 廖嘉雯
文字编辑:李涓 杨怀超
视频剪辑:蒙田 吴家奇
编辑:丁宁 宇昂
审核:孙颖
图片

作者:

中央财经大学官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