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黄廷方西部地区县域卓越教师、名校长论坛举行 成立优师乡村教育服务站
2024-12-16 15: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第二届黄廷方西部地区县城卓越教师、名校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会上,甘肃靖远、陕西南郑、四川青川、贵州桐梓、陕西乾县、云南东川等六个县域教育局正式被授牌成立“优师乡村教育服务站”。“优师乡村教育服务站”的建立,将汇聚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赋能教师和校长专业成长,深度服务西部县域基础教育振兴和发展。

聚焦乡村教育振兴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黄廷方西部地区县域卓越教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是由黄廷方慈善基金携手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共同开展的一项区域类长期帮扶项目,旨在为西部县域培养高素质教师和校长队伍,助力乡村振兴。该计划通过选拔“种子教师”和“种子校长”,分别进行2—4年的长期培养。其中,教师培养项目采用“3+1”模式,即三年系统培养加上一年名师工作室指导,帮助教师从课堂、课题、课程入手,促进其专业化成长。校长培养项目则通过两年系统培养,帮助校长从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课程建设以及课题研究入手,促进其专业化成长,进而培养一批志存高远、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和一批政治过硬、治校有方的优秀校长,并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中流砥柱。

自2017年起,项目已为甘肃省靖远县、陕西省南郑区、四川省青川县、贵州省桐梓县、陕西省乾县、云南省东川区六个地区精准培育了百余名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育领军人物,造就了一批能够在教学一线引领教育改革,具有鲜明教学风格,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学科名师,进而由名师带动学科、引领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沉淀一系列名师工作室的典型经验,促进区域整体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在致辞中表示:大国需要良师,强教必先强师。北京师范大学愿以更强担当、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培养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为中西部地区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未来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培养更多新时代乡村人才,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指出,乡村教师和中小学的书记校长队伍建设要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要充分发挥中小学书记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并注重为乡村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生态。他期待社会力量和高校围绕乡村教育发展开展更多务实合作,共同助力我国乡村教育振兴,为加快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萑教授以《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为题展开报告。遵义市委教育工委委员、遵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正县级督学王本斌作了题为《在项目化学科提质行动中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遵义实践》的实践报告。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章文光发布《黄廷方乡村教育发展研究蓝皮书》。从乡村教育发展历程、热点难题以及未来展望、六个县域的乡村教育发展概况等方面、系统梳理、全面剖析了乡村教育发展的热难点以及未来高质量教育变革趋势。湖北省教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王金涛对蓝皮书进行了专家解读。他回顾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政策变迁,强调《黄廷方乡村教育发展研究蓝皮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既为西部县域乡村教师教育提供经验借鉴,又为新时代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做好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会上,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部教授、陕西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龙宝新作了题为《“本土化”的课改之路》的主旨报告。他用两个教育案例来说明高效课堂的内在原理,强调课改是教师的“强身术”, 是教学的“增效剂”,要坚持在学习为本、问题取向、精准教学等理念下推进当代中小学课改。

黄廷方西部县域卓越教师和名校长培养计划的四位代表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故事。青川县教育局副局长杨兴干以《做“留得住、学得好”的乡村教育》为题,从青川县的基本情况出发,讲述了青川县与以卢红生为代表的爱心人士和中国国际化交流基金会、黄廷方慈善基金的深厚情谊。靖远县乌兰小学教育集团语文教师魏芳荣以《尽我之力,为孩子们点亮一束光》为题的深情讲述,向大家分享了她的成长故事。桐梓县娄山关街道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杨洪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将军实践”》为题,向大家汇报了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探索学习评价及思考、实践。黄廷方西部县域卓越教师项目实践导师王秀梅以《牵手西部教师 让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为题深情讲述了其在教育实践中关于幸福遇见、破茧成长、共赢传递的动人故事。

落实“新课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HED教育论坛通过教学展示、主题演讲和主题沙龙三个环节,共同探讨和交流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营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学校课程实现育人目标。

桐梓县小学语文教师娄金宪、东川区初中语文教师聂盛坤,以及他们的学科导师张海宏与姚咏梅老师,呈现了精彩的说课展示、微格教学展示及沙龙研讨。随后进行了20分钟的大单元教学沙龙研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张海宏、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语文教研员姚咏梅担任了此次研讨的学科导师。

乾县泰山庙小学英语教师赵艳、青川县乔庄小学数学教师王小丽、东川区第三小学副校长周莹、靖远县贾寨柯初级中学校长方鹏分别作了题为《赋能教师成长,共筑学生未来 》《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推进县域教研一体化》《校本教研体系搭建,助力新课标落地》《多元举措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

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与教师发展学院EDP中心副主任高子涵带领6位项目学员开展了“慧心育人,赋能成长”的主题沙龙。围绕教师因材施教、家校社共育赋能、多元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当好学生人生成长“引路人”的感人故事和宝贵案例。

为更好地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此次论坛参会教师共读《振兴乡村教育倡议书(2024)》,号召乡村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扎根基础教育实践,倡议高校、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和各界爱心人士携起手来,助力乡村教育改进,续写强教新章。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教师培训学院党委书记易慧霞在总结致辞中指出,为了更加符合新时代西部县域教育发展的需求,本届论坛有了全新的升级:一是聚焦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发布蓝皮书,推动乡村教育研究;三是成立优师乡村教育服务站,支持县域教师队伍终身发展。同时号召参会人员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共赢,携手为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胜兰做总结致辞。她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教育的未来需要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引导教师成为真正的创造者,成为培养“创造者”的创造者。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