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会中,演奏者的音准问题可能是最易被观众捕捉到的——即便是非专业人士,听到明显不准的音或是错音,也会隐隐感觉“听起来怪怪的”。在极端情况下,演奏者和观众甚至会站在对立面,互相质疑其音乐素养。事实上,音准很难有“绝对”的标准,从乐器本身音律的差异性,到作品的风格时期;从和声调式到合奏配器,再到听觉习惯、音感高低,其中有太多的变量。
正如大提琴家巴勃罗·卡萨尔斯提到的:“音准是个责任心的问题。”趋近于完美的音准几乎是每一位演奏者严以律己的毕生所求,我们也不可否认在音乐会中偶尔会听到一些明显的音准问题。本文且抛开极端的例子,探讨一下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该如何定义音准。笔者尝试对比由两组世界级四重奏组录制的贝多芬经典四重奏唱片,感受在不同音准偏好下,所呈现出的不同情绪张力。
音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种音律(确定音高、音与音之间关系的基础)仍被广泛应用: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不同的乐器因其自身特性与文化背景分属于不同的音律律制。换言之,不同音律的乐器,虽然演奏同一个音,但它们在音高上却有一些差别。本文主要针对西方古典音乐范畴内的弦乐演奏展开讨论,因为不同于钢琴相对固定的音准,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的音准更为多变复杂。
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在戴维·布鲁姆的著作《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中谈道:
“以平均的半音来确定的十二平均律——就像在钢琴上那样——是折中凑合的办法,对于弦乐演奏者来说是不能照做的。因而音准不应该照用数字公式所规定好的音程去拉,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表现着音乐的前后音符之间有机的联系。”(《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马思琚,汪家宝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音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相互链接的。音准的偏好应该在和声进行的动向、旋律线条的色彩中进行选择,卡萨尔斯称之为“有表情的音准”(expressive intonation)。具体来说,一个调性中的主音、下属音和属音(音阶的第一、四和五级音)属于稳定的静止音,它们在音准上具有不可动摇的稳定性。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音级则属于不稳定音,具有导向性。在演奏不稳定音时,它们具有往稳定音倚靠的自然倾向性,听起来就会觉得偏高或者偏低,以达到和声进行的解决效果。
音准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对于弦乐演奏者来说,还有一件具有挑战的事,就是与不同的乐器进行合奏。弦乐演奏者与钢琴、木管、铜管,甚至同为弦乐合奏时,都需要拥有敏锐的听觉和极其迅速的手指反应能力。
瓜奈里四重奏组的第一小提琴手、知名小提琴教育家阿诺德·斯坦哈特这样描述弦乐四重奏的音准:
“弦乐四重奏在音准上所面临的难点是在每一个时刻都要决定不同的音准自由度,总结起来就是横向和纵向两个因素。横向,或者是线性,是在独立的线条里旋律或和声的走向;半音的倾向性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把音高升一点或者降一点,这就是‘有表情的音准’作为音乐表达的关键条件。另一个因素,纵向,指的是你演奏的每一个独立的音都要和另外三位同事所演奏的音形成和谐的和声。这两个因素都非常重要,这需要演奏者同时具备极其敏锐的听觉和及时迅速的适应能力。”(David Blum, The Art of Quartet Playing, Ⅱ, “Tuning: inton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Third printing, 1995, pp.28)
不仅如此,弦乐演奏者与钢琴合奏时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由于钢琴与弦乐的音律不同,且不能在演奏过程中调整音准,因此,合奏期间的音准变化需要弦乐演奏者全权负责。与斯坦哈特讲的原理相同,横向和纵向的音准在与钢琴的合奏中也必不可少,但其中音准之间差距的平衡与弦乐四重奏不同。在钢琴三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经典组合中,因为面临钢琴与多种弦乐器合奏,其中对音准的考量更为复杂,因此也需要演奏者对作品的和声进行、曲式调性等了如指掌。
精听,不断扩宽音感边界
对于听众来说,判断音准来源于我们的听觉,但进一步分析,这些判断也许来源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每个人从小接触到的声音系统、声音训练等都会在大脑中形成固有的认知,即使是有所谓绝对音感的人,用极其细微的听觉来辨认,也会发现人与人之间音准的判断标准大不相同。
精听杰出的唱片有助于不断扩宽音感边界。贝多芬的中期作品《e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无疑是可以匹敌一部交响曲的鸿篇巨作,这部作品曾被传奇组合爱默生四重奏组与阿尔班·贝尔格弦乐四重奏组演绎录制,分别由DG(2013年)与华纳古典唱片公司(1979年)发行。两个组合尽管同属于室内乐演奏的典范,但在整体气质上却大相径庭,分析他们的音准偏好,可窥见不同演奏家对作品独特的理解。
以第二乐章为例,爱默生四重奏组在音准上不论是纵向的和声还是横向的旋律都游走于近乎不准的临界点,从头至尾持续的张力、锐度,让和声结构完全被清晰而具有层次地呈现,把乐章中深刻凝重的色彩展露无遗,让我们直窥贝多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而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组在音准的偏好上则更为细腻克制,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演奏家对乐句与和声精确明晰的演绎,反而给贝多芬这首慢板乐章平添了更多温润的质感,令人久久沉醉。
总而言之,音准不仅是个相对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其演奏的完美程度也和气温、湿度、琴弦状态对乐器的影响,或是演奏者当天的身体、手指、心理状态等相关。毕竟,在现场演奏中,半秒钟的走神或是半毫米的误差,都会带来极其不同的音准效果。谈到音准的话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乐理知识,这并不完全是学院式的,而是音乐的自然规律与意义。一些基础必备的乐理知识,可以带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古典音乐的美,因为逻辑结构、和声进行恰恰就是古典音乐之美的精华所在。
严墨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