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到底能不能这样改编?|争鸣
2024-12-16 18: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一则山东省招远市职工合唱比赛现场的视频火遍全网。视频中,某支合唱团在民族大鼓的强烈声势衬托下,以近似“号子”式的铿锵节奏激情演唱着经过改编的经典歌曲《映山红》;与此同时,担任这支合唱团指挥的年轻女性以极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对合唱团的演唱全程予以情绪上的调动。这种夸张的舞台状态迅速引发广大网友的狂欢式讨论,一时间赞扬褒奖声不绝于耳,纷纷称其“有活力、有朝气、有力量、有感染力”。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专业合唱业界内对此却“唱衰声”一片,大多认为这是一次不合乎歌曲本身风格逻辑的改编,充其量是一种大众综艺舞台上的娱乐歌咏化尝试。而视频中指挥所体现出的业务水平除了在“节奏卡点”上较为准确之外,其他方面与一般的业余群众合唱指挥并无二致,且这种夺人眼球式的舞台表现对当下中国群众合唱的艺术审美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在笔者看来,无论在大众层面还是专业层面,艺术创新都值得鼓励和提倡,但其前提一定要遵循“艺术语境契合”的创作规律,否则就难免会有“语境错位”式的张冠李戴之嫌。

错位一:

改编后的风格颠覆了《映山红》原曲的内涵主旨表达

歌曲《映山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出的优秀革命题材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著名插曲,其在电影中唱起时的剧情背景,是红色革命在当的时白色恐怖统治下陷入了“长野难明赤县天”的低谷,该曲是为了配合剧情中“主人公的悲愤之感以及革命逆境中不放弃希望”而在音乐上进行的情绪渲染——这一点体现在歌词内容上更是一目了然:“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山开遍哟映山红。”

由此可见,《映山红》是一首气质内敛而低沉的艺术歌曲,其音乐诠释可以是“饱含深情的走心”,可以是“空旷里的呼唤”,也可以是“期盼中的追寻”,但唯独不可能是“外在力量式的爆发”。而在该视频的完整版中,我们首先听到的是合唱团配合着民族大鼓的强力滚奏而唱出的一声高腔,接着团员在山呼海啸中开始有节奏性地喊出“吼哈”的唱词,打击乐手也在鼓心与鼓边的快速切换中营造出冲锋般的气势氛围。这一开篇带给听众的第一直觉感受更像是一场战斗或一次激比赛前的助威,与即将要唱出的“夜半三更盼天明”歌词没有丝毫的情绪铺垫关联;随后,打击乐手又开始身兼钢琴伴奏与鼓手的双重角色,用左手在钢琴上弹着和弦,右手以行板的速度击打出铿锵有力的节奏。也正是伴着这一节奏背景,本文开篇谈到的视频场景在激情中闪现。

客观来说,如果不是改编演唱这首《映山红》,而是换成其他歌词内容阳光、励志的作品,那么本视频所呈现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审美导向无疑是雅俗共赏的,即使有瑕疵也会得到专业人士相当程度的认可。但问题就出在:以这种“外在爆发式力量感”风格对一首悲情底色的经典红色歌曲进行改编,完全颠覆了原曲的初衷表达,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打个比方,如果把《保卫黄河》改编成爵士摇摆风,这种创新有意义吗?而本视频所呈现的改编创新恰恰就是在这个方面产生了与原作意境大为相悖的语境错位,从而让诸多业内人士观后产生了强烈不适感。

事实上,对经典作品进行创新改编并非不可,但关键是如何改。以《映山红》为例,无论是老一辈作曲家陈国权改编的合唱版本,还是青年新锐作曲家吴昊改编的合唱版本,抑或是黑鸭子组合等改编的流行风格版本,都成了广为传唱的佳作,究其原因便是这些改编版本均未偏离原作主旨,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升华再造,从而在与时俱进中传承着经典。

错位二:

专业音乐工作者主动迎合了大众音乐文化的“浮夸”

在该视频火爆之后的后续采访中,笔者错愕中得知该合唱团的指挥以及伴奏均是专业音乐院校出身。尽管不是指挥专业,但系统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与本视频呈现所造成的强烈反差还是让笔者备感意外。

众所周知,中国合唱近年来在群众合唱层面发展迅猛,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由当年的“大齐唱呐喊式”歌咏大踏步转向“多声部融合式”的艺术合唱。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在伴奏载体(用钢琴伴奏而不是伴奏带)、作品选择(选用二声部以上的作品)、用声方式(摒弃大白嗓唱歌)、美感表达(唱音乐而不是展气势)等方面,都可以明证近年来中国群众合唱在诸多业内人士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的可喜变化。

如果本视频中的指挥和伴奏只是普通的业余爱好者,我们大可不必苛责,但正因其专业音乐教育出身,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其以更高规格的艺术表达(注:高规格艺术表达与技术难度系数没有必然联系)来引导基层大众合唱文化的审美走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助力他们养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继而彰显出合唱对大众艺术素养提升的美育功效。但在本视频中,指挥和伴奏对这首作品的改编以及处理演绎基本放弃了对原作精神的准确解读,也屏蔽了对合唱演唱时如何正确用声的规格要求,代之以指挥在视频中亲口承认的“浮夸”来进行舞台呈现。这在笔者看来确实非常遗憾——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让大家能感受到合唱的快乐并有兴趣参与其中。

错位三:

公开正式比赛场合与内部综艺联欢场合不可混为一谈

笔者并非“孔乙己式”的朽木之人,而且对一切带有解构意味的后现代艺术也从不排斥,但一定要以所在场合的类型来区分对待。如果本视频是源自该单位的一次综艺联欢晚会或内部聚会时的一次助兴之举,那完全可以在包容的态度中来轻松愉悦地观赏。但这是一次带有竞技性的正式合唱比赛,那么其评判标准毫无疑问应该以作品及演唱艺术规格方面哪支队伍水平更高为准绳。最终评出的获奖队伍也一定是要带有艺术导向性的优秀团队——这不以国家、省、市、县的行政范围大小而区别对待,也不应以职业或业余身份划出双重标准,最多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高度不一样而已。以这种原则来看,本视频可看作是:在一次评判艺术高下的正式比赛场合作了一种带有综艺联欢意味的探索尝试,这显然是语境错位下的表演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撰写此文绝无任何对视频中的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的意思。相反,笔者对打击乐伴奏所展现出的纯熟专业技术十分欣赏。只是就这首《映山红》的合唱改编演绎来说,确实存在着诸多语境错位的可商榷之处,在此提出异议,也是希望中国的群众合唱发展能在审美导向上继续向更高的艺术标准看齐迈进,同时也期待视频中的合唱团未来能在指挥和伴奏的带领下推出更多具有艺术含量的合唱佳作。

吴可畏/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