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演出不是复制,经典并非万能
2024-12-22 10: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歌剧魅影》(又译剧院魅影)已被封为音乐剧领域的经典神作,被全球范围内多次制作、翻演。最近,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再次上演这部经典作品,演出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节奏问题,这次演出对整体速度进行了提升。《歌剧魅影》的25周年官方摄影版本(不包括中场休息)共计2小时39分钟,而本次《歌剧魅影》演出时长仅为2小时13分钟。提速的结果就是情感诠释隔靴搔痒,很多音乐冲突仿佛歌手在完成任务,只是“完成”而已。

情感的不充分仍可被作曲家韦伯的经典旋律所掩盖,表演的问题则更加暴露无遗。本次活动提供的官方背景板上并未见到关于导演的详细介绍。剧中几段重要的情感对话,如克里斯汀和劳尔屋顶互诉衷肠、墓地场景等,主人公们似乎仅在进行唱段表现,而缺少身体表现,音乐剧本应有的音乐表现力被瓦解,劳尔和克里斯汀僵硬的动作甚至使人怀疑他们彼此的感情是否真挚。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演员劳尔身上,饰演劳尔子爵的演员马特·利西(Matt Leisy)的个人简历十分优秀,然而本场演出中他极重的鼻音仿佛患了感冒,虚无缥缈的声线根本做不到与克里斯汀互诉情感或是与魅影形成势均力敌的对抗;在多人重唱中,面对他人的诬陷,他的辩白软弱无力,完全不符合处在盛年并且位高权重的子爵身份。

而本场演出最大的问题是音响效果不均衡。高声部旋律音量被过分放大,导致在剧名同名唱段最后,魅影对克里斯汀层层推进的“Sing for me”,只剩下他空洞的挥手,他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于女主角的声音和背景响亮的电子音效中。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多人重唱中,如墓地中克里斯汀和魅影、劳尔的重唱,过分突出了前两者的音量,劳尔的声音只能简单听见几个非常虚弱的音调。此外,第一次多人重唱中,各种角色从前台进入后台的场景需要多次开关大门,而主办方不知为何在门口打开了刺眼的大灯,致使观演体验不佳。

制作方或许以为靠着经典作品的口碑便能解决一切问题,却忽视了音乐剧的核心是戏剧性,是演员在音乐中表现并得以强化的冲突与对抗。经典并不是万能的,演出经典作品更不是简单地复制经典唱段就可以的。希望制作方能在引进外国经典音乐剧作品的同时保证质量和观众的观看体验,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演出。

黄水源/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