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长沙音乐厅将奏响一场划时代的音乐会。小提琴家吕思清将带领美杰新青年乐团,首次同台献演“中西四季”——世界经典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与“美杰音乐”委约青年作曲家文子洋创作并题献给小提琴家吕思清的新作品《中国四季》。
这部作品的缘起与创作,寄托着整个主创团队演奏家、作曲家与“美杰音乐”深厚的期望……
“四季”不休,却待中国精神一展风流
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交融之中氤氲而生的艺术。四季,作为艺术史上的永恒主体,是人为生存而对自然作出的理性总结,并逐渐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以及精神与情感重要的寄托意向。
在西方音乐中,四季题材已有诸多经典的音乐表达:从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配以十四行诗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到古典时期海顿基于叙事长诗而作的清唱剧《四季》、浪漫主义时期柴科夫斯基描绘十二个月的生活场景与季节性格的钢琴套曲《四季》,再到20世纪皮亚佐拉充满阿根廷风情的探戈组曲《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这一主题贯穿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并逐渐融入非西方语汇,在每一时期都散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至今仍活跃于世界各地的舞台上。
中国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比西方更为深刻、丰富的节气文化,中国音乐自古以来亦不乏季节的痕迹:春有琵琶“阳春雪”,夏有潮筝“出水莲”,秋有古琴“秋杵弄”,冬有南音“冬天寒”,它们无不诉说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自然中的生存、生活与生命实现。随着近现代专业艺术音乐创作的成熟,中国音乐的题材逐渐从自然生长走向理性与感性的美好结合,于是,“四季”作为一种人类对自然的系统阐释,逐渐成为音乐创作的目光所向,诸多以季节、节气为题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
然而,这些作品一方面因偏重专业性而未能在广大乐迷间流传开来,另一方面缺乏系统而有力的宣传推广,因此,能与西方经典的“四季”题材作品媲美的“中国四季”作品,目前还尚未得见。
由“美杰音乐”委约青年作曲家文子洋创作的《中国四季》,以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艺术语汇,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而富有张力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中国现当代的专业音乐创作摸索到了一条承前启后、贯通中西、雅俗共赏的时代新路,而《中国四季》正是要通过一种兼具个性与共性的表达巩固、发展这条路,通过在音乐领域说好中国故事,发扬文明互鉴思想、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使世界音乐的四季中染上一片水墨之彩,让世界通过音乐这一不分国界的语言,理解、接受并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思想。
作曲家谈:中国的四季,与我的四季
文子洋,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被业内媒体称为“国内外大奖收割机”。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关注音乐新作品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名字陌生。在这次委约之前,文子洋与“美杰音乐”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作为青年作曲家加入“美杰音乐新青年计划”,作为最初的成员之一,在这项计划中结识了各专业的青年演奏家朋友,并通过同龄人之间交流碰撞促成了许多有意义的合作。此后,“美杰音乐”委约文子洋创作了《贝多芬在中国》《秋日映蓉城》等叫好又叫座的曲目,吕思清也多次演奏文子洋改编、创作的新作品。
在充分合作、充分了解,以及充分的前期创作沟通之下,“美杰音乐”、吕思清与文子洋达成三方共识,将创作《中国四季》的“重任”交予文子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国四季》首演音乐会之后,美杰音乐与长沙音乐厅联合呈现的跨“乐”2025——青年音乐新星跨年音乐会,也将以他改编的《“新年好”主题变奏曲》迎接2025。
在《中国四季》的作品简介中,文子洋这样写道:“……作品创新地以中国的农历为脉络,沿着古人对于十二个月的诗意般的名字,创作了十二个风格各异的乐章——这是一种对‘四季’中国式的注解。其中既有古诗词中的文人画意,又有华夏大地上的风土人情,还有作曲家个人的闲情偶寄。”
这部作品借鉴了维瓦尔第《四季》的作品结构,分为12个乐章,总时长约45分钟。在初期的创作研讨中,本考虑使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各乐章标题,但考虑到作品的整体性以及听赏的总体感受,文子洋最终选用了晚秋、孟春等中国人对四季时节的雅称作为标题,并赋予其涵盖诗歌、风景、情绪等内容的丰富音响,使作品给人以源源不断的新意。而这12条风格不同的旋律,没有一条引用了现有民歌,均是文子洋为不同时节量身打造。对于这部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作曲家以这样一段话点明其精神主旨:
“在写作之初,我为这部作品写了很多的话,但写完之后,我决定删掉这些文字,而只留下这样一段话——
‘最后我决定写自己的四季,写四季里的人,写四季里的事,写四季里的情,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四季。’”
十二乐章,带你一览华夏四季变换
《中国四季》的每个乐章,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愿呈现出这一时节最美好的样子。通过各个乐章的一句话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春》
第一乐章·孟春·万物生光辉
【农历一月】
在寒冷的氛围中开始,d自然小调使音乐在冰霜之下如有生命暗涌。此乐章似有过去音乐的风格,是作曲家对维瓦尔第的致敬。结尾D宫调的闯入预示着属于中国的《四季》已拉开帷幕。
第二乐章·春半·杨柳醉春烟
【农历二月】
春景宁静,草长莺飞、拂堤杨柳,一派祥和景象。乐章流淌出的温柔旋律与色彩和声即为“主题”,如一阵春风,勾人阵阵遐思。
第三乐章·丽春·千花争明媚
【农历三月】
千花百卉争明媚,富有生命力的快板以技巧性的乐句描绘万紫千红的春日盛景,使人身心愉悦、大饱耳福。
《夏》
第一乐章·槐序·什刹海的夏天
【农历四月】
槐序十分游船什刹海上,是作者对北京生活的回忆。开头噪音模仿天安门上礼兵的鼓声,随之而来是悠闲的“京韵大鼓”,而尾声的京剧曲调好似公园“票友”开腔。总之,一切都是北京城的味道。
第二乐章·仲夏·夏夜的牧歌
【农历五月】
夏夜草原,微风、星群,与空气中传来的青草气息……难忘的记忆在音乐中重现,夏夜更阑,牧歌幽幽。
第三乐章·炎节·大暑
【农历六月】
大暑,炎夏,焦虑,难耐,热!热!热!来自维瓦尔第的织体构成了有趣的古今、中西对照。
《秋》
第一乐章·爽节·秋天的圆舞曲
【农历七月】
初秋又称“爽节”,轻巧欢快的主题展现出一丝慵懒、一丝清爽,而中断则显露出一丝独属于秋天的哀伤。
第二乐章·金秋·丰收之歌
【农历八月】
曲调灵感源于藏区的丰收之歌,所有乐器一起拨弦所产生的独特音响效果,展现出劳动人民丰收时的快乐。
第三乐章·晚秋·悲歌
【农历九月】
“自古逢秋悲寂寥”瑟瑟秋风总让人生起无限悲凉——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冬》
第一乐章·清冬·寒夜
【农历十月】
在寒冷的氛围中开始,d自然小调使音乐在冰霜之下如有生命暗涌。此乐章似有过去音乐的风格,是作曲家对维瓦尔第的致敬。结尾D宫调的闯入预示着属于中国的《四季》已拉开帷幕。
第二乐章·严冬·孤独的华彩
【农历十一月】
作品的华彩乐章,独奏小提琴仿佛一个孤独的旅人行走在天地之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第三乐章·暮岁·新春乐
【农历十二月】
腊月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岁月更替,新年将至。“新春乐”既可理解为“新春之欢情”,也可理解为“新春之音乐”。《中国四季》从春天开始,在对春天的美好期盼之中完结。
展望未来,《中国四季》弘扬中国精神
在前期策划伊始,主创团队便期待《中国四季》能引发关于中国小提琴新作品、中国音乐新四季、中国自然人文精神新阐释等话题,让世人论及音乐“四季”之时,自然而然地提起《中国四季》。
期待《中国四季》成为国际国内重要的舞台演出新作品。首演将通过《中国四季》与维瓦尔第经典《四季》的同台演出,以“控制变量”的方式,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多次献演维瓦尔第、皮亚佐拉“八季”的吕思清与美杰新青年乐团,对于这种文化的交流对比有着深刻的认识;“美杰音乐”也将为该作品提供最好的演出资源和宣传资源。主创团队希望在演奏家的精彩演绎和“美杰音乐”的全力推广下,《中国四季》能先走入国内众多音乐厅、剧院、交响乐团乐季,再走向世界各大音乐节,最终成为人类文明财富中靓丽的一笔。
期待《中国四季》成为中国精神有力的国际化音乐表达。作为人类的共通语言,音乐成为了文明之间沟通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这一语言与世界交流的历程中,中国有些许成功经验,如民间音乐《茉莉花》让中国音乐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绽放,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代表性地以西方音乐形式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主创团队期待通过“四季”这一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主题,以融贯中西、通达古今、雅俗共赏的面貌,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而崭新地呈现于世界舞台。
期待《中国四季》成为与品牌格调相契合的人与自然新表述。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与品牌若积极建立文化沟通、利用文化工具,将能更为顺利地在世界范围落稳脚跟。《中国四季》作为以创新形式阐释传统文化、以西方范式表达中国精神的杰出音乐作品,兼顾专业性与可听性,是助力品牌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文化载体。期待《中国四季》与志同道合的企业一同,发扬东方文化情调、奠定中国品牌格调、夯实华夏民族基调,引领品牌与艺术作品合作的新方向。
中国作为音乐强国,在诞生越来越多世界级演奏家的同时,还要输出越来越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作为一部蕴含民族文化自信、包容世界音乐内涵的音乐作品,《中国四季》有意愿、有潜力成为经典,助力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2024年12月4日,在《中国四季》首演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消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四季》全曲,正是以腊月“新春乐”作为结尾。这部深刻描写中国人季节感知的作品,将新年已来、新春将至这一欢庆时刻的情绪与气氛充分展现。这并不能说是一个巧合,毕竟,春节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重要节点,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为华夏子女所共有。在“春节文化”辐射全球的今天,《中国四季》会将这种中国人的文化与情感以音乐的方式呈现、分享给全世界,而这种“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也将成为世界人民所共同了解、理解,并最终感同身受的浪漫。
文 | 应子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