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第三集《四书章句集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4-12-24 19: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19年3月24日,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收到了一份国礼,马克龙总统把一本出版于1688年的法文版《论语导读》送给了习近平主席。马克龙总统介绍到,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都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习近平主席也特别表示说:“这份礼物很珍贵,我回去要把它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论语导读》是历史上首部系统性将儒家经典翻译成法文的译著,译者为法国的弗朗索瓦·贝尼耶。这本书不仅在讲《论语》,还包括《大学》和《中庸》,即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的三部。而它所依托的蓝本,正是朱熹用一辈子的精力来研究作出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什么马克龙总统把这本书当作国礼,送给了习近平主席,习近平主席又为什么会说这份礼物很珍贵呢?

一次跨越山海

文明交流互鉴的握手和对话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早将这四本书并列、统称为“四书”的,正是南宋初期的著名学者——朱熹。朱熹从“五经”之一的《礼记》中,挑选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作了“章句”,即:“重新分章辨句”,著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他又对《论语》和《孟子》作了“集注”,即:“汇集众家注释,精择慎取”,著成《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朱熹采用“章句”和“集注”两种方式,有机融合了“四书”,将四者上下连贯为一体,成果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深远影响了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这本书最早的“出海”要追溯到17—18世纪。那时候,通过传教士流传到欧洲,尤其是思想启蒙运动起源地法国,深受大家喜爱。总书记就曾经提出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也是认识当今中国人民族精神世界历史由来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这本儒家学说到底对当时的欧洲思想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何以众多启蒙思想家对这本书如此着迷?

四书浩瀚,如何读?对于《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曾表述,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先读《大学》,是因为它划定了“圣人之学”的规模,是“初学入门之书”,学的是德; 次读《论语》,是因为它“立其根本”,通过所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活泼泼的生命气象,给人以人生价值的指引; 再读《孟子》,是因为“激其发越”,“发”是“阐发”,“越”是“突破”,《孟子》对《论语》的一个突破,体现在它讲清楚“天爵”(天授予的爵位)和“人爵”(人授予的爵位)的关系,这一关系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政治理念; 最后读《中庸》,是因为它“求古人之微妙处”,这本书把宏大的宇宙,跟那最为幽微的人心联系在一起,阐释了古人理解世界的一个基本主张——“中和”,即强调一起生长,一起运行。在今天,这一思想体现在中国对外理念上,就是:平等地往来,互相地发展。那么,这四本书中,到底有哪些经典语句,精妙体现这些思想?何以让我们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总书记考察朱熹园 到底有何深意?

2021年的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特别来到朱熹园。他走进朱熹园的最后一个房间,看到墙上写着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驻足良久,进入沉思。在这次考察中,他还做了这样的论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在朱子名言前驻足良久,他在思考什么?他所讲到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后又到底有何深意?

2024年12月24日北京卫视 21:05 《书山有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 第三集 《四书章句集注》,敬请关注。


作者:

BRTV北京卫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