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初,欧洲的大小城市都披上了圣诞装饰。芬兰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前的提灯巨人立在飘雪之中,为白昼短暂的冬日带来暖光。星星状的灯饰串联起中央大道两侧的楼房,街边零散布着驯鹿造型的闪灯装置。上午九点半过后,时间就开始变得绵长、难以感知,直到晚间九点前后,天色都几乎维持在同一个状态。赫尔辛基的几座重要建筑都采用了白色或银灰色调,宛如积雪落在湖泊间的陆地,轻盈、宁静,又透着庄严。
抵御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
说起芬兰音乐,就不得不提西贝柳斯创作的交响诗《芬兰颂》。作曲家其人其乐都被视作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来到赫尔辛基,第一站便是去寻找西贝柳斯纪念碑。
纪念碑由一座庞大的钢制雕塑和西贝柳斯的面部浮雕构成,坐落在赫尔辛基湾畔的西贝柳斯公园,位于城市的西北区域。1967年,设计师埃拉·希尔图宁在西贝柳斯协会为纪念作曲家逝世10周年而举办的雕塑设计大赛中夺得冠军,紧接着便将她的艺术构想付诸现实:600根形似管风琴音管的空心不锈钢柱焊接在一起,构成了重24吨的主雕塑。每根“音管”长短不一,表面的浮雕也各不相同。它们采用了不同程度的镂空或是偶有绿色作衬的精致纹路,仿佛是芬兰湖泊、白桦林和海滩芦苇留下的自然印记。主雕塑落成后被民众指摘过于抽象,并且很难将它与西贝柳斯的形象直接关联起来——毕竟作曲家直到晚年才开始创作管风琴作品。因此,希尔图宁才在旁边增加了一个西贝柳斯的面部浮雕。现在看来,将两座雕塑结合的设计非常精妙。钢制“音管”衔接成为起伏的波浪,走到它的下方来瞻仰内部时,头顶由近似自然的人工质料环绕着,湖风掠过,带来阵阵风哨声。如同希尔图宁期望表达的那样,雕塑带来了“大教堂般”的身心庇护。也出于此,这组雕塑传达出的是西贝柳斯音乐最为内在的一面:冷峻、恢弘与崇高——能够抵御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
还记得离开公园搭乘电车的途中偶遇了两位女士,她们身着艳丽戏服,仿佛不属于这个冰冷的雪国。她们说着笑着,跳下了车,奔向一座白色的建筑物。它的外墙上挂着大幅的《卡门》演出海报——原来她们是到赫尔辛基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演出的歌者,在这昏暗北国的土地上点缀出了一抹靓丽的颜色。
晚间的音乐会在赫尔辛基音乐厅上演,是为了庆祝作曲家凯亚·萨利亚霍70周岁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演出——清唱剧《西蒙娜的激情》。
音乐厅落成于2011年,位于赫尔辛基中心的黄金地段。厅内不仅上演艺术音乐作品,也常常供文化活动使用。在萨利亚霍的大额赞助之下,一架奥地利制的新管风琴于2024年1月1日坐落音乐厅中。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现代音乐厅管风琴,共有124个音栓。音乐厅外相隔百米的距离有一个露天舞台,彩色光线交错在演出的乐队之上,将演出与城市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
芬兰的宝藏
在南港集市的简便棚屋中品尝完铺着新鲜海鱼的黑麦面包塔后,我躲进玻璃亭等待轮渡。坐上轮船,20分钟后就能抵达芬兰堡。
城堡的建造始于1748年,是瑞属芬兰用来抵御俄罗斯帝国进攻而建立的海上军事要塞,它见证了芬兰重要的历史时刻:芬兰战争期间,瑞典于1808年5月3日向俄罗斯交出要塞,俄罗斯军队在1809年占领芬兰并建立芬兰大公国。1917年芬兰独立后,俄罗斯军队撤离,芬兰政府管辖之下的城堡从“瑞典堡”更名为“芬兰堡”。目前,作为观光景点的芬兰堡上共有六座小型博物馆及其他标志性景观。
从芬兰堡返回赫尔辛基市区的路上,在轮渡上远远望见位于参议院广场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和坐落在一旁小山坡上的乌斯彭斯基大教堂,仅仅相隔一公里的距离。两种不同信仰的并置,建筑物融合新古典主义风格与俄罗斯风格,这些都令人遥想芬兰的历史变迁。
此行还去到1840年新建的芬兰国家图书馆与1905年至1910年间建立的芬兰国家博物馆。后者具有中世纪芬兰教堂和城堡的外观,内部装饰以新艺术风格为主。作为年轻的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显得单薄。除了各类用具之外,画作是主要的展品。芬兰绘画主要受到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却又自成风格。画作的主题往往是自然风光,譬如湖泊、她们木棉花和野果等。略有遗憾的是,行程期间阿黛浓艺术博物馆短暂歇业,因此没能观赏其更具代表性的芬兰绘画。
另有两座年轻的美术馆也值得一去。创立于1998年的基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后现代建筑的杰出典范,采用了大胆的曲线与空间设计。落成于2018年的阿莫斯瑞克斯美术馆致力于收藏20世纪和21世纪的芬兰艺术品。两者都采用了玻璃透视的结构,连通展馆内部与外部的空间。
自然与深沉的底色
芬兰人敬仰自然,因此在创作中融入自然的元素,甚至将自然物作为创作的基底。
圣殿广场教堂俗称“岩石教堂”,是一座路德宗教堂。岩石区在1906年就被预留作教堂的建设地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计划多次推迟。在为建造教堂而组织的三次建筑竞赛中,第一次并未产生一等奖,第二次因苏芬战争而停止了勉强开始的工程,而最终的第三次竞赛,于1961年产生了无可争议的一等奖。设计师巧妙地将教堂建筑融入岩石中,保留了广场的天然岩石特征。教堂的大厅嵌入岩石的中央部分,而教区设施则沿着山顶的边缘延展,与周围的自然地形相协调。设计充分保留了岩石的原始形态,并与建筑结构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关系。穹顶呈圆弧状,主要由铜制成,并巧妙地使用了部分玻璃,以优化采光效果,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天窗部分特别突出了岩石的裂缝、十字架和祭坛的结构,创造了一个既具视觉冲击力又具声学优势的空间。教堂的整体色调以花岗岩为主,辅以红色、蓝色和灰色点缀。大厅内可容纳940人,时常举办音乐会,每年12月还会举行多场圣诞音乐会。
静默礼拜堂建立于2012年,它延续了同样的自然理念。建筑的内外设计大量使用木材,沉静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之中。
旅途中的美食体验和芬兰音乐一样,带来了强烈的感官记忆。肉桂卷和卡累利阿派是典型的代表:辛香肉桂与黄油混合在一起,温暖而富有能量;卡累利阿派则是将米粥和土豆泥混合,包裹在面团中烤制而成,“双份碳水”能够帮助身体保留更多热量以抵御寒冷。另外,和芬兰外表的自然、质朴印象不同的是,这里的食物调味充满极致的对比与张力。它们或保留食材本味,或呈现油腻、甜腻及咸腻的浓烈风味,甚至有时这几种味道交织在一起,仿佛在长时间缺乏日照的生活中,唯有强烈的味道才能唤醒沉寂。在冬日温暖的餐厅,服务员会暂时放下芬兰人特有的“社交距离”,事无巨细地交代每道菜肴的出品、原料,甚至是创作历史,似乎每一道菜都承载着芬兰的文化与传统。这一切直观地将芬兰民族的性格展现出来:他们的内敛与热情,正是这片土地自然与深沉的写照。
王梦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