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全国首个《智能教育产品应用标准规范指南(试行)》在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专题研讨会上,由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与北京东城区、房山区及密云区教委,天津和平区、武清区教委,河北廊坊教育局等六家京津冀区域教育机构及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联合发布。《指南》由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北京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共同研制,旨在规范和引导智能教育产品在区域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助力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
当前,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智能产品不断涌现,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同时,部分产品的不当应用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与风险。为助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教育教学场景推动智能教育产品服务改进和升级迭代,结合区域实际,《指南》应运而生。《指南》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覆盖了智能教育产品的诸多关键领域,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作出引导性要求,明确提出,智能教育产品应严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选用、评估必须与教育需求紧密结合,应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还需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优质体验。
《指南》的研制也是一个机制创新的过程,在东城区教委的政策引领下,组织带动一线学校梳理现状、提出需求,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把握产业动态、组织企业座谈,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凝练典型问题、把控专业方向,三方协同研讨,大学、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联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指南》在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大量调研基础上,紧扣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从一线的工作逻辑出发,对应用场景中师生最常见的产品类型进行梳理,并给出入校与应用时应注意的准则。
《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各方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也将激发智能教育产业的创新活力,需求牵引、问题导向,推动各方优质智能教育资源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来源:教育学部;作者:张晓龙;值班编辑:何雨阳、王闻彬、杨鸣;责任编辑:陈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