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新年伊始,记者走进洛浦县杭桂镇喀格孜艾日克村艾德莱斯制作合作社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台台织机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机器,一条条图案精美、色彩绚丽的艾德莱斯绸在织机上缓缓拉长。合作社负责人阿卜力孜·艾合麦提正专注于织染工作,他的眼神和表情里充满对这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着,“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定要传承发展好。”
新年新气象,合作社员工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最值得阿卜力孜开心的是合作社接到了今年的第一个订单,实现了“开门红”。
阿卜力孜·艾合麦提查看图案分布情况。古哈尔尼沙·依明 摄
阿卜力孜是家族艾德莱斯传统手工艺第三代传承人,从事艾德莱斯手工编织已有21年。2020年6月,在村“两委”和洛浦县维吾尔医医院驻村工作队的扶持下,他牵头成立艾德莱斯制作合作社,艾德莱斯绸从单一的手工编织迈向机械化生产。目前,合作社拥有18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6台织机和6名员工,年纯收入30万元。
“相比复杂的手工织造,机织要容易得多,效率也更高。”阿卜力孜介绍说,“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新疆其他地州,其他省市订单也很多。”多元的生产销售模式,不仅让阿卜力孜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村民如孜尼萨从小就喜欢编织,有娴熟的编织手艺,合作社成立后,她和丈夫通过应聘实现了就近就业,夫妻俩月收入8000元,生活越过越红火。“现在的生活,就像艾德莱斯绸一样丰富多彩。”如孜尼萨笑着说。
阿卜力孜·艾合麦提与员工交流编织技术。古哈尔尼沙·依明 摄
艾德莱斯是一项传统的编织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洛浦县高度重视艾德莱斯产业发展,借助项目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畅通销售渠道,艾德莱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全县已有艾德莱斯生产企业10家、合作社5家,70余户村民从事家庭式艾德莱斯编织,形成了从抽丝、染丝、织绸到加工服装、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非遗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和田地区非遗资源丰富,拥有140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8项、自治区级27项。近年来,地区努力将“非遗+旅游”向纵深发展,以“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内容,让传统技艺变身旅游“新宠”,让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
员工对丝线进行绑扎,为染色做好准备。古哈尔尼沙·依明 摄
地区文旅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艾斯卡尔·艾拜都拉表示,在非遗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地区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推出多条旅游线路,将艾德莱斯绸、桑皮纸、木山羊舞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设计并生产出了一系列生活用品和文创产品,受到全国游客的喜爱。
如今,艾德莱斯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和田地区文旅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也将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产业力量。
地区融媒记者 古哈尔尼沙·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