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以土特产为切入点,全链条式推动消费帮扶助农增收
2025-01-07 19:1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导语:自“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施行以来,房山区依托京蒙协作平台,帮助突泉县深入整合土特产资源,用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生产提档升级,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构建多元化渠道拓展销售规模,把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向二产、三产延伸,保持“土”味、彰显“特”色、壮大“产”业,全县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销售达4.02亿元、同比增长299.5%。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突泉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266万亩,年均日照时数2905小时。光热资源充足,蛟流河水灌溉下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一大批“独甲一方”的特色产品:六户干豆腐、溪柳紫皮蒜、太和小米、三联粉条……突泉县土特产家族,各个村镇都有自己的“拿手好物”。近年来,房山区围绕“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目标要求,充分发挥京蒙协作平台优势,助力突泉县将乡土资源、特色优势和产业链式发展有机融合,通过深挖“土”,做精“特”,延伸“产”,扩大“销”,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向二产、三产延伸,保持“土”味、彰显“特”色、壮大“产”业,带动全县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销售达4.02亿元、同比增长299.5%。

深挖“土”的资源

聚焦突泉县土特产面临的“有牌不靓、有产不量、有坊不亮”瓶颈问题,房山区把“做大土特产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课题,结合县域产业布局结构,明确“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协调整合京蒙帮扶资金,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多维度深层次让“土特产”增值。

一张干豆腐带富一方人。整合资金6000万元,建设六户农特产品加工创业产业园,把周边小作坊整合到园区,传统工艺新设备,车间模式批量生产“六户三宝”(干豆腐、熏鸡、榛菌包)系列产品。日产干豆腐2万斤、熏鸡1000只、豆干豆丝2000斤。产业园运营以来,累计销售300余万元,使原小作坊业主转变为产业工人,收入翻一番。从前端带动大豆基地达3万亩,受益农户1500户,户均增收2000元;中端助力1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每村增收3.5万元;后端连接销售市场,带动7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4.8万元。

一头紫皮蒜拨响致富金“蒜”盘。投资1954万元,建设太平乡紫皮蒜产业园,建设保鲜库、冷藏库、加工车间、分拣包装车间和产品展售厅。生产黑蒜、蒜米、蒜蓉酱、腊八蒜等系列产品,代工黑蒜面条、黑蒜保健品,做成紫皮蒜全产业发展链条。预计产业园年产值4000万,可提供就业岗位30个、人均年收入4万;带动大田紫皮蒜种植1万亩,实现“一年两茬田,两茬三收钱”,亩均收入1万以上,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一穗金玉米种成一乡致富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在哈拉沁村建设鲜食玉米加工厂,通过“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鲜食玉米种植基地2100亩,覆盖镇域3个村,辐射带动农户189户,鲜食玉米成品除销售外,实现全县首条农产品完整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初级农产品向高端食品的转型升级。

放大“特”的优势

把土特产做大做强,打响品牌是关键。近年来,房山区把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作为推进突泉县土特产由量向质转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利用来自北京的理念、市场等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培育、运用和保护县域品牌,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着力打造出富有特色、独具竞争优势的土特产。

推动产品认证。多年来,突泉县的土特产产量高、附加值低,产品难出门,常常是丰产不丰收。为此,房山区北京消费市场准入标准,建立由县政府统筹的联合土特产认证工作机制,按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绿色认证、统一产品品牌”的思路,支持农畜产品生产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登记。目前,全县已有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家,认证产品3个;绿色产品认证企业2家,认证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5家。

提升市场形象。针对突泉县中小企业没有产品品牌打造和形象设计能力问题,联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数字艺术创意设计大赛,开展小米、牛肉、食用油等产品包装以及相关虚拟IP与表情包、网络互动广告、平面广告、营销策划设计,形成农产品形象设计资源库供县内企业选用。链接“源在兴安”域牌,推动景方特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成功获得集体商标授权,牛米春州、安达凤鸟、学田大米等15个农特产品成功入选品牌矩阵。

壮大地域品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农业品牌体系,溪柳紫皮蒜、芦花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生葡萄、明星大米、突泉小麦、突泉赤松茸、突泉羊肚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突泉小米、突泉紫皮蒜获评气候好产品,突泉县成为自治区首个、全国第八个获得国家认证的生态原产地保护区。协调中央气象局,通过知名气象主播带货、气象融媒体矩阵宣传等渠道,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知名度,突泉县的土特产由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盛装远嫁”的飞跃。

畅通“销”的渠道

整合突泉农特产品和北京销售资源渠道,采取“直采加工+前置仓储+专卖店”经营模式,实现农牧户+企业+市场三方联动,打造服务京蒙协作的消费帮扶助农平台。

组建“企业联盟”,共享服务“邻”距离。联合政府部门和20余家商贸企业牵头组建京蒙协作消费帮扶企业联盟,形成了紧密沟通联络、定期会商、协同推进的农特产品进京销售工作联动机制。同时,为解决企业进京销售推介成本问题,利用房山区企业物流资源,设置1000平米常温库、200平米冷链库的销售前置仓,长期免费向突泉县企业提供免费仓储、免费运营、免费装卸服务,并在终端物流配送上给予优惠,助力突泉县企业及农特品开拓北京市场。

整合产品资源,培树“打包突泉”。针对突泉县紫皮蒜、山珍干菜、沙果干、杂粮杂豆、牛肉干等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品牌力不强的特点,引进蒙特汇、益乐欣等北京企业落户突泉,投资3000万元建设加工及集采中心,筛选、采购、加工、包装、销售全县116种土特产,制定形成《突泉县进京销售土特产产品目录》,做到进京产品质量有保障、源头有追溯,全年拉动突泉6000万元“土特产”销往北京等地。同时,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基地带动、产业拉动、农企联动,将农产品原材料进行订单式收购,由企业进行加工包装后集中销售,并由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指导和技术支持,既解决群众农畜作物销售问题,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企互利共赢。

建立产销对接,开通“销售直通车”。依托京蒙对口支援支持,在房山区开设农特产品专卖店,推动区内50家重点商超、餐饮企业设置产品展示专区,在房山区主要路段连续投放3个月突泉县土特产品广告,举办突泉县特色农副产品宣传推介会等20场进京展销活动,促成房山区、突泉县两地商企、技企、村企达成签约额2300万元。铺设销售网络,定期开展农特产品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丰富多彩展销活动,发展客户群体30万+。拓展乡村市场,以“赶集”方式破题,联合房山区韩村河村合作社成立农产销售公司,参与京蒙大集农产品销售,主动迎合北京市民购买需求,进一步拓展进京销售渠道。

【经验及启示】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如何让这些土特产从内蒙古的田间到北京的百姓“舌尖”?近年来,突泉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利用京蒙协作资源和平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扩数量、增产量、提质量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竞争力,打造出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推得开、影响深远的土特产品牌,真正做到了保持“土”味,彰显“特”色,壮大“产”业,拓展“销”路,带动众多农牧民增收致富,走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

作者:刘培虎,兴安盟突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第七批(房山区)援蒙挂职干部突泉县领队;曹玉盛,突泉县农科局副局长,第七批(房山区)援蒙挂职干部;高瑶远,突泉县发改委副主任,第七批(房山区)援蒙挂职干部。


作者:

党报进社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