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明十三陵的思陵和永陵一起面向公众预约开放了。思陵在哪儿?
明陵原有围墙环绕,方圆120平方公里的陵园内,分布着明朝十三个皇帝及其嫔妃的陵墓。埋葬着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坐落在西南一隅。
去思陵,可走小宫门。十三陵区正门叫大宫门,黄瓦红墙,被讹称为大红门。大宫门以西数公里,有小宫门。如今门已不存,唯有一小宫门村。穿过小宫门村沿小路北上,不远处的林木之中,就能看见路左边的柿子树下,立着一块一人高的青石碑,上书四个楷书双沟大字:“王承恩墓”。
王承恩是崇祯年间的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走投无路的朱由检出玄武门、登煤山,自缢身死。王承恩跟随其后,陪他一同上了吊。清军入关之后,遂将王承恩葬在思陵之侧。
青石碑西面几十米远,有一通汉白玉石碑,那是清朝顺治皇帝为褒奖王承恩立的,碑身上留有几处战争年代的枪击弹痕,碑的后面是一个荒草覆盖的土堆。顺治御制的碑文中说,当怀宗皇帝(朱由检)身死社稷“崩于石室”之时,王承恩“攀龙髯而矢志、甘雉经以从君,陪缢于旁,死而犹跽(跪)”“可谓事君有礼,不忘其忠者矣!”
所谓“崩于石室”,是当时崇祯自缢之处的另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巾帽局。文秉著的《烈皇小识》则说是在“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所谓山亭就是寿皇亭,这个说法较比可信。
顺治在碑文中赞扬王承恩的同时,也唾骂了那些“人臣之怀二心者”,说他们“无论生无以为人,死无以为鬼,对若人(指王承恩)其亦何地置足耶!”他骂的是谁?原来,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也组建了政府班子。大批明朝官员跪倒在“大顺”政权之下,接受了李自成的委任(据《甲申传信录》)。这些人大都是“平日侈读诗书”者,也有不少是明朝的“高拥爵位之人”“倖图苟免,甘心事雠”。没想到四十天之后李自成就跑了,这些“大顺”官员便尴尬了。
顺治帝的碑文最后说:“朕歼除巨憝,用彰民彝”,巨憝(duì),指李自成;“民彝”指人民的正常伦理。意思是我大清朝“歼除”了李自成之后,为践行正常伦理,既礼葬崇祯皇帝,又将王承恩葬于此地,“使后世知艰危之际”,宦官中还有王承恩这样的忠烈。
由王承恩墓再往上行数十步,即可到达思陵。比之长陵和永陵,思陵不仅地处偏僻,而且规模最小得可怜,建筑亦十分简陋。
思陵原本是朱由检的妃子田氏之墓,只比朱由检早下葬两个月。两个月后同朱由检一同下葬的,还有皇后周氏,她是自缢于坤宁宫的。李自成命人棺殓了朱由检夫妇,四月初三将灵柩抬到昌平,指示昌平官吏:用公款雇用民夫打开田贵妃墓,限期将朱由检夫妇下葬。自造反大军过后,昌平府库如洗,哪还有公款!监葬官束手无策。昌平吏目赵一桂(相当于县公安局长)联络昌平十个好义之士,凑了三百四十贯钱,这才把朱由检夫妇安葬了。据赵一桂的记录,这座贵妃墓的地宫也不简单:头层石门内,享殿三间,中有石香案,殿之东间石寝床一座;二层石门内,通长大殿九间,石床高一尺五寸,阔一丈。乾隆皇帝感叹道:“一妃之费已如此,余诸帝者可知矣!”
思陵东侧的小山叫鹿马山。据说当年朱棣选定昌平黄土山为陵寝地之后,曾问姚广孝:大明的江山能传多少代?姚广孝答道:传到您的子孙埋到河南鹿马山西。朱棣听了非常高兴,子孙埋到河南,这得几万代呀!他哪里知道:河南就是后边德胜口河之南,鹿马山就是跟前这座小山。崇祯埋到鹿马山之西,大明朝的气数就到头儿了。
传说归传说,乾隆皇帝是不相信“假语村言”的。他在长诗《哀明十三陵三十韵》中说:“或曰十三气数尽,朱明祚以此为准。是盖形家惑世言,承天造命惟君允。后嗣果能继祖烈,朱氏宗祠哪遽绝?”这几句诗没什么文采,却很有见地:明朝的命运,实际上是握在国君手里的,如果后世继任者能秉承先辈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精神,老朱家的江山不会这么短就断送了的!这首诗刻在大宫门内长陵功德碑的背面。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清顺治皇帝亲来思陵致祭,看到其他帝陵“壮丽相因”,唯独思陵“荒凉庳隘”,凭吊之余,“抚往兴悲,不禁流涕”。他说,本想为崇祯“缮制陵寝”,但朝廷没有这笔钱,于是“布告方州”,号召直省各地方捐款,交由工部负责施工,将思陵“缭以周垣,崇其寝殿”。(据《光绪昌平州志》)顺治皇帝来到昌平,对明代诸陵“躬亲盥奠”,还命地方“严为防护、禁止樵采”,展示他“优礼前代”之意,无非是为收买人心。这番表现的效果应当是不错的。
思陵前面曾有一碑亭,如今亭已不存,唯有一碑矗立。碑文是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文长字小,读来颇费眼力,然而细细读之,很耐咀嚼。
金之俊原是明朝的大臣,清兵入关后臣事清廷,被委以重任,顺治十五年升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在碑文中称赞了顺治皇帝的“聪明睿智”,颂扬了顺皇帝治为崇祯修陵盛举是“德迈前王”。接着,简述了崇祯帝生前所为,总结了崇祯朝失败的教训,说“崇祯帝失天下也非失德之故,总由人臣谋国不忠所致”;说崇祯帝“尚为孜孜求治之主,只以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非末世亡国之君可同年而语”。这个观点其实来自顺治皇帝。碑文告诫后世为人君者,要“慎于用人,勿玩小寇”。经历了明王朝的崩解过程的金之俊,对亡国之痛还是有些感受的。他写道:“国祚之修短不同,而覆败相寻,异世一辙。《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非虚语也!”这句话倒也是很深刻的。有意思的是,金之俊对清朝所起的作用只字未提,似乎造成明朝灭亡的仅仅是李自成等人的造反,如若没有来自辽东的威胁,明朝的结局应该是另一个样子的吧!这也难怪,金之俊这会儿已经是清朝的一品大员了,怎敢说对主子不利的半个字?
细心观摩,还可发现此碑有残:碑首,本是二龙戏珠的浮雕已经残缺;碑座,也有一道纵向裂纹。这是被雷击的。据当地人说,那年夏天,一个霹雷打在碑首,把浮雕的龙纹打得粉碎,可见力量之大。环顾思陵周边,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百年以上老树都被雷电劈过,不是头断就是臂折。莫非是上天也不肯放过崇祯皇帝?上世纪90年代,北京日报记者邀请气象专家来思陵勘察,尔后写下了一篇报道《雷电为何围着思陵转》,揭示了思陵地区雷电多发的原因,乃是地形、地质构造所致。报道在北京日报上刊发后,文保部门在思陵前后各竖起了一座避雷铁塔。
思陵,没有高大的明楼,没有宏伟的享殿。但是,它记载着一段可以发人深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