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顺义,好玩又好看!
2025-01-28 13: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金蛇启运,喜迎新春。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乙巳蛇年春节

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在顺义

非遗中的年俗纷繁多彩

听,那隆隆的曾庄大鼓

看,那热闹的杨镇龙灯会

还有逛不够的杨各庄药王节庙会

舞不完的大胡营高跷秧歌

……

来吧,今天跟着小编一起

过一个顺义非遗文化年~

张镇灶王爷传说

“灶王爷本姓张,家住京东张各庄。”灶神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神仙之一,人们又称他为灶王爷、灶君,奉他为一家之主。张镇自古就流传着灶王爷是张各庄人的说法,目前,张镇村民仍然保留着祭灶的习俗,每年在灶前供奉灶王爷的画像和灶王龛,祭灶接灶仪式都按时进行。

每年张镇灶王文化节开幕之际,民俗演艺、花会走街……富有鲜活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在村居间传递着浓浓年味儿。

杨各庄药王节庙会

“杨各庄药王节庙会”暨年货大集,2011年被确立为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悉,作为京东古镇,由于交通便利,杨镇自古就是著名的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素有“京东大杨各庄”之美誉。

在每年的杨各庄药王节庙会上,市民们逛大集、购年货,观看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在感受浓浓年味儿的同时,也深深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杨镇龙灯会

欢歌颂盛世,舞龙庆吉祥。杨镇龙灯会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最早是为祭祀而举办的庙会活动,后转变为节日娱乐、增添年味儿的传统习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顺义人。

“杨镇龙灯”表演时用的龙有两条:水龙为绿色,代表风调雨顺;火龙是红色,代表兴旺丰收,寄托了民众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期盼。节庆时置身杨镇,鼓乐喧鸣,精彩的演出令人拍手称绝。

吴家营万一善老会

花会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民俗。吴家营万一善老会成立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2017年入选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目前为数不多完整保留传统习俗的花会,自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各种庙会演出并获得了喜人的奖项。

万一善老会在传承花会表演内容之外,更保留了百年花会管理、训练、演出的规章制度。通过花会活动时的敬香、吃斋饭、练会、请会、走会、接桌等习俗完整记录了先民对天地、对幸福的理解和期盼。

曾庄大鼓

曾庄大鼓是一种以村庄命名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相传于明、清时,随山西、河南的移民传入本地,由宋代军乐演变而来,目前流传于杨镇一带。

历经数百年,曾庄大鼓一直保持着军乐特色,善于以具有威慑力的震撼力量来渲染气氛,以鼓大而不用鼓架、演奏技艺独特、传统套路完整为突出特色。演奏起来节奏强烈、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大胡营高跷秧歌

一根根竹跷跃动百年历史,一支支唱调婉转千载古韵。大胡营高跷出名,在于文跷武跷全活。文跷表演细腻,腔调高而圆润优美;武跷套路花样繁多。文跷表演以唱唱儿表演为主,现流传下来的唱曲有小放牛、绣荷包等40余首。武跷有怀中抱月、搬团子、蝎子爬、蹲跷等技巧。

大胡营高跷秧歌从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是秧歌高跷在各地流传的活见证,是顺义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风景。

去碑营凤秧歌

去碑营凤秧歌来源于传统的“秧歌会”,属于地秧歌的一种。因演员大多为儿童,所以又称为“地出溜秧歌队”,演员八至十二人,男女各半,全部都是十二至十五岁的儿童表演,四锣四鼓或六锣六鼓。

孩子们身着彩衣,腰系红彩带,足蹬抓虎鞋,头扎两个大辫子,在表演上以地秧歌风格为基础,一些动作又加进了“凤阳花鼓”的技法。双肩随着手握鼓棒的上下舞动,而变幻着踮肩,是北京市唯一的民间花会表现形式。

西白辛庄太平秧歌

西白辛庄太平秧歌表演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一个绰号叫“黑侯”的人所传,一代代流传至今日。每年正月初一,西白辛庄村里都组织跑旱船、高跷、小车会、什不闲儿演唱等传统文化节目,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并经常参加市、区级的花会比赛,取得众多荣誉。

马卷村五虎棍

马卷村五虎棍拥有悠久的表演历史,经过100余年传承,动作、套路及服饰仍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风貌。其特征为表演者勾着固定模式的花脸,身穿杏黄色演出服,持棍登场。

对打时如二虎搏斗、跳跃腾空,棍舞疾风、锣鼓助阵,让观众目不暇接,似乎在观赏古战场上勇士厮杀。“五虎棍”表演有时双打,有时群打,均各有名目,并且有故事情节。

水纹雨点剪纸

水纹雨点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妆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活动,传承千年。

据传,水纹雨点剪纸最早出现在清末,剪纸第一代传承人王氏年少时,正逢天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为了祈求上天下雨,便用红纸剪了许多雨点状的剪纸,并将它们连成串,贴在屋子的墙壁和门窗处焚香上供。结果天遂人愿,竟然真的下了大雨,水纹雨点剪纸从此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火绘葫芦技艺

所谓火绘葫芦,就是利用特制铜针加热后在葫芦上进行烘制,借鉴毛笔笔触的中锋、偏锋、侧锋表现中国画技法的勾、皴、擦、染等表现形式,在葫芦皮面上绘制图画的技艺。

火绘葫芦表现内容广泛,人物、风景、吉祥图案、书法等题材都可入画。经过火绘的葫芦,其艺术性大大增加,甚至成为收藏者的追逐目标。

牛栏山二锅头酒酿制技艺

清末民初,牛栏山地区有烧锅四家,所产的酒运往京城及山西、山东、河南、天津等地。1952年,牛栏山酒厂在富顺成、魁胜号、义信和公利四家烧锅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生产二锅头酒。

牛栏山二锅头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酿酒工艺,包括对原料、水源、发酵工艺和勾调工艺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师承关系数代相传至今,确保了牛栏山二锅头酒的风味特点和优良品质。

孙氏祖传糕点模具制作技艺

孙氏糕模雕刻精致、坚固耐用,外形多样、图案丰富,用其制作出的糕点纹路清晰,线条均匀,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孙氏祖传糕点模具多选用百年以上树龄的杜梨木木料,模具从设计到成品的制作,包括设计、胚胎、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磨活、作里抛光、配木作纸盒等十余道工序,所刻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居多,如传统的吉祥花草、嫦娥玉兔,大多配“全家团圆”“福”“寿”等字或商家牌号、馅料种类。

顺义非遗

犹如一部鲜活的历史书

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变迁

岁月悠悠,年岁轮回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

顺义这个春节“非遗味儿”更浓

赶庙会、看表演、买年货……

春节来顺义

一起走进非遗的世界

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匠心与传承

体验“顺义年”里的别样风情


作者:

北京顺义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