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永繁村“五抓五共五融”建设和美乡村
2025-02-02 13:3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导语:近年来,北京房山区与内蒙古突泉县把六户镇永繁村列入京蒙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启动实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类共9个项目,探索推出“五抓五共五融”工作方法,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富民、乡村生活品质提升、文明乡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相结合,走出一条乡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新路子。

抓组织引领共学,融“学”赋能

六户镇永繁村以“三个坚持”为抓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带动各族群众学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一条线”贯穿始终。永繁村坚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村党支部将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重点工作,融入日常工作,同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坚持“一盘棋”统筹谋划。永繁村统一思想认识,由村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民族工作联络员,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第一时间学习中央、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第一时间部署落实,推进基层民族工作高效运转。坚持“一张网”推进落实。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村党支部书记讲党课、中华文化讲堂等形式强化思想引领,开展党支部书记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20人次,“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宣讲50人次,中华文化大家学活动150人次,农民夜校100人次,观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5人次,参加县镇组织的培训学习30人次,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抓振兴增收共富,融“富”发展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六户镇永繁村注重规划引领,明确发展路线,结合“六项增收措施”,制定“榛药庭院经济引领,果树经济林项目精准填补,食用菌培育特色支撑,代耕代种服务保障”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山上有水、山下有林、林下有药菌、院院有产业、园园有收益”的综合产业发展目标。产业振兴助农增收。建设肉牛养殖场,实现集中饲养肉牛110头,发展榛药庭院种植190户,银杏种植480亩,羊肚菌种植11亩,林下赤松茸种植200亩,实现家家有产业,园园有收益,年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项目用工助农增收。采用以工代赈方式推进果树经济林项目建设,通过雇佣本村低收入群体,让群众投工投劳,在劳动中学习技术,增加收入。项目实施以来,有效吸纳本村163人在村内、食用菌基地、公益岗就业,人均增收3130元。代耕代种助农增收。由村书记领办的突泉县红阔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售”等“保姆式”服务,让农民充当“甩手掌柜”。今年全称托管社会化服务1000亩,其中实施大陇双行,浅埋滴灌技术600亩,农户保守收入900元/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参与务工就业和庭院经济。今年以来,永繁村开展产业观摩活动100人次,种植养殖技术培训50人次,产业指导全覆盖500人次,社会化服务47户,有效激发产业活力和群众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抓队伍环境共美,融“美”宜居

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今年以来,六户镇永繁村持续巩固“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卫生整治、厕所革命、垃圾清运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分类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让老百姓安居绿水青山,记住美丽乡愁。抓公益性岗位保环境。抓好护林员和保洁员分工定责,与积分制结合,明确街巷、林间地头、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等环境卫生管护管理,实施绩效考核。永繁村现有保洁员和护林员各7人,今年以来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3次,惠及各族群众800余人。抓群众参与护生态。通过动员群众参与门前四包、积分制,提高群众自主保护环境意识。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庭院经济发展,推进牲畜出院入舍,提高植被覆盖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今年以来开展积分制评分9次,全村常住人口全覆盖,入户宣传生态保护、厕所管护等300人次。抓全面监督压责任。压实驻村工作队管理监督责任,压实村级监督委员会职责,开展人居环境监督检查工作,做好公益性岗位管理。畅通民意通道,动员群众监督,关注党群心连心微信消息,对人居环境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答复处理,共同维护生存环境,共同建设和美乡村。

抓阵地文化共享,融“享”共鸣

人居环境改善,吹来了文明新风。六户镇永繁村立足三个阵地,以活动感染人、以故事感动人、以学习感知人,强化文化共享,增进文化认同。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三句半、书法、剪纸等文化活动,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最美文明户”等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身边事感染身边人。用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由村书记任会长,将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合作社负责人等纳入促进会会员,制定章程和工作计划,以“三学一带一创”为抓手,积极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好各类宣传平台。推进文化墙建设,强化二十四节气、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本村宣传栏、文化长廊,通过图版、海报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党群心连心微信群定期发布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今年以来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次,惠及各族群众60人。参加“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1次,惠及各族群众100余人。制作宣传图板40块,通过入户、党群心连心发布宣传政策500人次。

抓机制稳定共安,融“安”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六户镇永繁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浦江经验”, 探索“智+治+制+帜”多元共治模式,维护安全稳定社会环境,打造和谐乡村。旗帜鲜明网格管理。将各族党员、积极分子、志愿者等有生力量纳入网格,全村划为17个网格,网格员17人,进屯入户,答疑解惑,凝聚人心。制度保障规范管理。推进积分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各族群众精神文明素质。用好“一约四会”,加强各族群众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法治为先常态管理。常态化开展普法、涉民族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不断提升各族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推进信访代办工作,畅通来信来访诉求渠道,把“情理+法理”有机融合服务各族群众。智慧应用信息管理。探索数字乡村平台应用,实时监测平安乡村建设,同步完成线上信息发布、消息推送和政策宣传,打通服务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今年以来,永繁村开展普法宣传500人次,张贴惠农一卡三码300余张,矛盾纠纷排查300人次。

【经验与启示】

美丽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永繁村依托京蒙协作资源和平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探索推出“五抓五共五融”工作方法,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赤松茸、羊肚菌种植及养殖项目,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筑牢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的根基。同时,通过积分制、网格管理等机制,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提升了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走出一条乡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新路子。

---------------

作者:刘培虎,兴安盟突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第七批(房山区)援蒙挂职干部突泉县领队;曹玉盛,突泉县农科局副局长,第七批(房山区)援蒙挂职干部;高瑶远,突泉县发改委副主任,第七批(房山区)援蒙挂职干部。


作者:

党报进社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