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本杀、红色情景剧、微电影、微宣讲、社会调研……近年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政实践课”一次次升级,焕新亮相,“圈粉”无数,亦为学子们提供了探索创新的广阔舞台。
在近日学校举办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决赛中,各团队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积极自主创作,涌现出《拂晓》《你的青春有意义吗?》《在二外,厚积薄发,展翅飞翔》《光影中的中华——以视听媒介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等不少优秀作品。而这,是北二外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北二外坚持统筹规划、精准施策,打造了思政课改革创新“1+6”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持续深化,取得了一批具有北二外特色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果。
一直以来,北二外高度重视思政课师资团队建设。近五年,学校招聘和转引思政课专职教师9名,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教授、田心铭研究员为学校思政课荣誉教授。为进一步构建结构层次丰富的队伍,北二外又选聘20多名兼职思政课教师,并邀请多名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行业模范加入,带去更新的思维、更广的视野。(数据截至2024年3月)
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侯惠勤教授、田心铭研究员为学校思政课荣誉教授
“不能冷冰冰地说教”“让思政课走出教室”“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融入课堂”……在学校的支持下,北二外教师们边总结边反思,开启了思政课的转型之路。为搭建思政课教师成长的平台,北二外成立了“宋振美思政名师工作室”,依托“翔宇思政大讲堂”和“名师进课堂”,以“名师带教、交流研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为目标,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和特色活动,着力打造师德师风优秀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团队。如今,北二外思政课老师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成为立德树人舞台上的主角。
在长期的改革创新中,北二外不断明确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近五年,学校重点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打造“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得良好效果。
除了开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选读》《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公共选修课程,学校还在外语院系开设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导读课程,经过几年培育和打造,课程特色逐渐凸显。
在探索与创新中,北二外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学校高标准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创设“1+N+X”教学模式,受到多家媒体和网站报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获立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尖锐的问题被抛出,真理在激烈的讨论中愈发明朗。学子们从思想、理论上理解初心、回应困惑,从内容、实践上阐释使命、解决问题。
2024年7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新疆“戈壁明珠”石河子市进行。入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近200名师生,走进周恩来纪念馆、石河子大学博物馆、军垦第一连、军垦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场馆和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当年艰苦的劳动生活,观看舞台剧《燃情岁月》《沉默的树》,聆听红色故事,加深对兵团精神的理解,在沙漠绿洲共上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作为大赛主办方之一,将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山向海躬身实践,正是北二外的重要育人理念。通过不断尝试,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思路和方向,重点推进“大国外交”“红色文旅”“语言志愿服务”等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北二外结合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优势和资源,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在培养中外人文交流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依托于此,学校组织了千余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大型的国际性志愿者服务,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获得主办方好评;每年组织近千名学生到香山开展“四史”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红色剧本杀”“红色情景剧”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相关举措在《北京教育》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报道。一位位学子将求知足迹印刻在祖国大地,信仰力量牢筑心底。
学院组织思政课师生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
与此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北二外制定了《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组织附中、附小、附幼召开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推进会,与13所外语院校发起成立全国外语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成为第一批联盟单位;邀请了16名思政名家、离休将军、先进楷模家属等走进思政课堂讲授大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而要“润物无声”。在北二外的培养下,越来越多的学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未来,北二外将继续步履不停,通过创新有趣的形式,让学子们更加“接地气”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更多新时代下的优秀栋梁!
关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微/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