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0-589年)》
【美】丁爱博(Albert E. Dien) 【美】南恺时(Keith N. Knapp)编
戴卫红 等译
ISBN:9787522731278
2024年6月版
定价:298.00元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2019年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第二卷的中译本。已出版的《剑桥中国史》各卷,均以朝代名命名,而本书的书名,编者考虑到英语世界读者的知识背景、标题的简洁性及其所能体现的这个时期应有的重要性,采用了“Six Dynasties”,直译为“六朝”,时间指的是处于汉朝和隋唐之间的这个过渡时期,220—589年。在中译本中,我们根据历史概念,和上下文指称的时间范围,将书名和正文中指代220—589年这一时期的“Six Dynasties(六朝)”翻译为“魏晋南北朝”。在主编丁爱博和南恺时看来,这一时期并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中国的“黑暗时期”,它虽然是一个分裂和无序的时代,但同时,这一时期在文化、政治、社会、艺术与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创新与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智慧的时期之一,是一个创造进步的时代,为唐朝及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卷的作者群特征。本卷的作者一共26位,大多来自欧美学界,其中还包括母语为汉语的德国慕尼黑大学宋馨教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熊存瑞教授、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另外还有来自中文世界的学者,他们研究的时段大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各自章节论述的领域都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本卷主编及序言的撰写者丁爱博和南恺时教授,均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丁爱博早年求学于华盛顿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又任教于夏威夷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教学和研究方向一直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他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非常熟悉,英译了《北齐书·颜之推传》《周书·宇文护传》等;关注并搜集了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六朝文明》(Six Dynasties Civ-ilization)便是他融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从政治、社会、文化、艺术等多方面描绘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经典代表作;他同时也是本书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两章的作者。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堡垒学院历史系南恺时教授,同时也是第22章的作者,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儒家思想,出版专著《中古中国的孝子和社会秩序》。当代澳大利亚史学界研究中国东汉及魏晋史的先驱、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儒莲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终身讲座教授张磊夫,撰写了第1、2章,其代表作《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最近也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第4章的作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邵三德,著有《三国至晋:3世纪中国的皇权合法性建构》等。第16章的作者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荣誉退休教授白馥兰,著有《水稻经济:亚洲社会的技术与发展》等。第19章的作者德国明斯特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安然,一直从事汉唐史领域内各方向的研究,著有《从文物考古透视六朝社会》等。其余各卷作者的专著,不遑枚举。
与其他已出版的《剑桥中国史》各卷相比,第2卷吸纳了更多的中文世界学者参加。如第15章“南方经济”由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淑芬研究员撰写,第17章“粟特人在中国的历史”由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撰写,第20章“妇女、家庭和性别化社会”由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贞德研究员撰写,第21章“地方社会”由清华大学侯旭东教授撰写,第23章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劳悦强教授撰写。他们熟悉英文史学论文、著作写作的模式,或有海外留学、教学的经历,或经常去国外交流访学,与海外学术界保持着紧密联系。
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海内外学术界可谓极一时之选,国际化程度非常高。而且,如果我们从作者的性别来看,本卷的女性作者有7位,这一人数比已出版的《剑桥中国史》各卷的女性作者都多。
本卷的结构特征。本卷除导言外,共30章,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历史”中包含第1—11章,用11章的篇幅对魏、吴、蜀汉、西晋、东晋、十六国、成汉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建立—衰亡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中编“社会与现实”包含第12—21章,用10章篇幅论述了这一时期的战争艺术、对外关系、北方经济、南方经济、农业、粟特人在中国的历史、北方物质文化、南方物质文化,妇女、家庭和性别化社会、地方社会。下编为“文化、宗教与艺术”,用9章篇幅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及其影响、清谈与玄学、佛教、道教、民间宗教、文章的文学世界、诗歌的世界、美术和视觉文化、音乐。对比已出版的第1卷《剑桥中国秦汉史》的16章,第3卷第1部分《剑桥中国隋唐史》的10章,以及第6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的9章,本卷的章节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琳琅满目。
上编“历史”中,220—589年这369年、大大小小不同政权的发展历程,在原英文正文中仅占245页,可谓言简意赅。中编将“妇女、家庭和性别化社会”“地方社会”单列为一章,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下编“文化、宗教与艺术”中,第一次将艺术和视觉文化、音乐列为专章,凸显了这一时期艺术的成就;文学分为“文章的文学世界”和“诗歌的世界”;宗教分为“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三章,这9章关于思想与信仰、艺术与人文的讨论,正好体现了编者在导言中所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智慧的时期之一”。这样的章节安排与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旨趣,以及各章作者的研究重点相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文觉醒的时代,对个体的生命与死亡、个性与情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时人的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制度史、政治史,西方学者更多地将关注点投入到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上。
在这三编中,上编按照时间脉络,并结合北方、南方空间序列对历史进程进行论述;中编中的经济和物质文化分成“北方”“南方”,凸显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内容;中编其他章论述的问题和下编的文化、宗教与艺术在南北朝可能也各自呈现其特质,但并没有在章节标题上体现出南北。这可能与各章作者的研究重点及研究对象相关。在佛教这一章中,作者便有意避开学术界关于南北方佛教特点、义理、修行方式的不同,而强调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佛教寺院主义的统一性远大于其分裂性。
本卷对考古材料的注重。20多年前,编者丁爱博为了准备《六朝文明》的撰写,便已经全力搜集中国考古资料,建立了一个考古报告的资料库,收录1800多座墓葬资料。导论谈到了三国吴简的出土、新发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以及城市遗址对这一时期史学研究的促进。本卷十分重视考古材料的运用,第18章“南方物质文化”、第19章“北方物质文化”、第21章“地方社会”、第29章“美术和视觉文化”、第30章“音乐”等章,在论证中将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有机结合,很好地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起来。而且征引了51张文物图片、8张地图,起到了左图右史的直观之效。
不过,本卷的结构和内容上仍有不足之处。如上编中“成汉国”单独成章,给予了它作为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政权特别的关注,然而在章节结构上与“十六国”并列,稍显突兀。中编“社会与现实”中,“农业”章单列,凸显了战乱时期农业的重要性,但如果从经济的构成来说,农业属于“经济”章中,单列似乎不太合适;而且相较于文学的备受关注,科学技术、史学、医学等的阙如,实为遗憾。
章节内容上,“农业”一章下的四节均是论述《齐民要术》相关问题,只有一节“南方的农业”以千余字篇幅,概述了南方农业的大体情况。另外,这一时期重要的中央、地方行政体制、职官制度与铨选制度、北方胡汉关系、南方士庶关系、门阀政治等问题零星分散在这上编11章中,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系统性,在论述上也不够深入。如导言中强调了“其中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是对国家礼制和法律的研究,这两者都证明了儒家对时代的适应力”,但在具体章节中,原文86页谈到《泰始律》的重要性,并关注到《简帛研究》和《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披露的一座墓葬棺板上保存的一部分晋律及张斐的注释,而在北齐和北周章及相关章节中,对河清令、北周《大律》却不曾提及,对这一时期的礼制也没有进行系统论述。
本书虽有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断代史巨著,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