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样态丨东城区优秀教学成果展第三期
2025-02-17 09: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坚持守正创新 凝聚发展成果

教学成果奖是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设立的教育领域最高级别奖励。为更好促进东城区优秀教学成果梯次发展,引领学校在破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难点问题中凝炼成果,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发展中沉淀经验,东城区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开展了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获奖成果展现了东城教育守正创新的不懈追求与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其中特等奖、一等奖成果汇集了东城教育人在学校育人质量提升、大思政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创新思想与实践。

东教印象将系列呈现一批代表性成果,期待这些成果能为更多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启示和借鉴。

第三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样态

面向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生物学科育人体系探索

特等奖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对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生物学科育人体系的探索成果包含两个方面:一、探索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二、建构了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学课程体系。

成果的创新点包括:第一,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依据创新人才的标准确立培养目标,围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学习任务,进而构建融合联动培养模式。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有借鉴意义;第二,生物学课程体系具有整合国内外资源本土化、资源供给差异化、突出创新实践三个特色。课程体系充分结合学校国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进阶式的本土化设计,凸显综合性和实践性,以项目式学习课程和跨学科实践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下,依托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进阶性的生物学科课程体系,希望在一六六中学的沃土下,挖掘和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潜在人才,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和我国的生命科学领域人才较匮乏的背景下,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助力科技强国。

普通高中中医药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特等奖 北京宏志中学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这样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2011年4月,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医药高中“杏林”实验班,依据“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秉持“面向全体和优选计划”的实施策略,围绕“仁、和、精、诚”的价值观,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国学底蕴和科学的中医思维。

该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打造了“一地、一区、一园、一廊、两室”中医药文化氛围,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社会资源构建了“分层次、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巧妙将中医药文化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丰富了学科内涵;拓展课程以“体验性”学习为核心,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和体验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医药文化精髓;实践课程体系涵盖“校内研究+校外参访+特色研学+本草社团”,全方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该成果形成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学生可以学会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该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时代新人,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英才课程育人实践

一等奖 北京市第五中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第五中学依托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其中的《化学英才课程》主要聚焦科学实践,旨在培养一批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的“科技领军后备人才”。

化学英才课程的教学内容始终围绕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问题,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技术原理”等科学性问题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等工程性问题的专题研讨,以及与高校合作开展的“生物材料的综合利用”等课题的研究实践,学生可在该课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课题选题、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和科研表达等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并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身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善于合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该课程聚焦于科学实践的系统性创新,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显著,多人次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银牌。未来,该课程也将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辐射范围,争取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创新生力军。

基于特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一等奖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基于小初高一体化办学格局,依托高校联盟教育资源,聚焦人工智能、生化、航天、人文经济四大领域,构建了基于创新人才大中小一体化培养的“学院制”领域课程。课程以“学生发展”“大思政”为双螺旋主轴,课程体系分为三层四领域,三层即基础性、拓展类、荣誉型,四领域即人工智能、航天、生化、人文经济,多元化的课程与平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与长远发展需求。

学校构建的一体化领域课程体系,具有大中小一体化特色,为学生搭建了长链条发展的多元化平台,其中大中协同课程与项目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课程管理上,以创新发展学院为组织核心,采用“注册—选课—结课—结业”的“学院制”管理模式,以“录取通知书”“学员证”等工具记录评价学生的领域化学习与成果,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领域课程队伍上,学校组建了学院领域导师团队以及“博士教师工作室”,为课程开发实施与学生指导提供专业支持。

基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领域课程,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科—领域”进行了有机整合,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与视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综合能力,既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助力,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荣誉型的竞赛项目、创新研究项目、大中联合项目等,不仅让学生生涯规划日益清晰,拓展了学生的多元发展路径;通过课程实施,探索的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模式,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的辐射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课程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一等奖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把“科技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第一素养”,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科技素养的培育。经过近二十年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小众+大众”的科教融合多元课程育人模式。该模式具有“金字塔式的课程图谱”“丛林化的课程体系”“一轴多元的培养平台”。

一七一中学将“科技素养作为一七一学生的第一素养”这一育人目标进行内涵创新,在全面梳理学校现有育人理念、教育文化、特色课程等方面基础上,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凝练聚焦,对 “小众+大众”多元课程育人模式进行了创新。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优势的课程种群、以校本课程为主导的多元化创新课程群落,形成具有良性生态功能式的“丛林化的课程体系”。

“小众+大众”多元课程育人模式实施以来,学校各项创新性科教项目和课程效果显著。近六年,在机器人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比赛中荣获大奖的学生人数达百人之多。同时,在科技中心基础上,建立科技教育工作者之家,增强科技教师团队凝聚力和专业素养。一七一中学对于学生创新素养提升课程的不断探索践行了学校“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办学理念,力争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馆校社协同赋能区域“大科普”活动育人模式建构与应用创新

一等奖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为了在实现“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断夯实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点,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努力打破传统校外教育局限,构建“五位一体”馆校社协作机制,通过“三维五径”科普活动课程模式实践,加强与中小学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互动等方面有机衔接,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着力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积极推动区域青少年科学教育从“普及到提高”“从输入到输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深层转变,探索出区域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成果重点采用“线上任务驱动—线下自主探究—线上专家支持—云端科学传播”学习新方式,重视在非正式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议题,主动创建学习群组,创意灵感激发,创新探究形式,创生学习成果,实现从“创意”到“创新”再到“创造”深度转变,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视域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格局。

成果带动东城区数十所中小学、数万名青少年参与,促进学生科创成果涌现,助力学校科技特色品牌形成。学生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等奖项,教师在全国教育研究共同体成果交流平台上进行经验分享,进一步彰显馆校社协同赋能区域“大科普”活动育人模式的辐射影响力。

素材来源: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文中各校

编辑:东城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高健


作者:

东教印象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