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卜辞中“挖”出商乐舞
2025-02-17 12: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商乐舞是先秦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古代乐舞史上尤为渺茫难寻的时期,材料的匮乏成为长期以来制约商乐舞研究向前推进的瓶颈。“殷商乐舞不但以它独特的风貌在古乐舞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直接启发了西周雅乐的生成,在华夏礼乐文明高峰到来的前夜已经奏响华章。”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屠志芬首次从乐舞研究的角度对殷墟甲骨卜辞进行全盘搜检,发现并整理出大量与乐舞相关的卜辞;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对商代祭祀乐舞进行系统研究,撰写《殷人尚声——甲骨卜辞中的商代祭祀乐舞》,重新审视了商乐舞在华夏礼乐文明中的地位与价值。该书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于近日出版。

商乐舞剥离神话外衣

【羊角青铜兽面,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似为当时巫师手持遮面的舞具】

在中国历史上,商如同那个时代的青铜器一样充满着庄严而神秘的气息。至公元前11世纪,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殷人尚声,在尊神、事神的复杂祭礼当中产生了带有鲜明巫文化色彩的祭祀乐舞。”屠志芬形容,连日不绝的祭祀乐舞,伴着无以计数的牺牲与酒浆,通神的巫师起舞呼号,与青铜礼器的鸣响共同回荡在宗庙与山川天地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相当独特的人文景观。

周礼是华夏礼乐文明格局初奠的标志,由此发端,雅乐体系逐渐形成,且为后代所承袭,成为绵延的“正声”,西周礼乐亦被尊为中国古代雅乐发展的高峰和典范。而周礼并非横空出世。夏、商、周三代礼乐前后相继,周礼正是学习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尤其是直接继承了殷礼、在殷商礼乐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地去取之后才成其规模的。

近代学者很早就关注到商代祭祀乐舞,如20世纪初刘师培、王国维等学者将古代歌舞的起源归于祀神的“巫”,并言商代巫风尤盛。该观点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当时由于缺少实证材料往往语焉不详。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殷墟考古成果的不断面世,商代的乐舞现象引起容庚、唐兰、陈梦家等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考古学、文化学的视角对商代部分出土乐器和卜辞中的舞蹈进行考释,提出了许多精彩论断,揭开了被神话外衣所覆盖的商乐舞的一角,也开启了商代乐舞寻踪的历程。随后陆续有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以及舞蹈学、音乐学等领域的学者涉足其间奋力开拓,更多的祭祀乐舞从甲骨文和殷商考古材料的矿藏中被采掘出来,商代舞蹈史的框架及内容也因此得以初建。

1949年以后,舞蹈史学者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各有发现和阐释,从卜辞中梳理出了更多商代乐舞,大大充实了商代舞蹈史内容。经过几代学者努力,商代祭祀乐舞已逐渐剥离神话传说的外衣,开始显露信而有征的殷商先民的乐舞活动及事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甲骨卜辞是核心材料

较之周代与后世,商代乐舞仍属古代舞蹈史研究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由于材料研究不够充分,不仅某些上古乐舞事项没有获得清晰的认识,舞蹈史对于商代乐舞地位和价值的判定也有失公允。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大量确切乐舞文物出土的朝代,对商乐舞进行科学有效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不待言。而制约商代乐舞研究的最大障碍仍是甲骨卜辞的梳理和考证不到位。

甲骨文被视为19世纪至20世纪我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而由此撬动的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更是被视为“其重要性可与施利曼对特洛伊城的发现,互相争辉、互相媲美”,光辉灿烂的晚商文明由此公诸于世,从根本上驳斥了此前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文明只能上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的说法以及“东周以上无史”论,以不容辩驳的证据填补了古史的空白。

从发现至今,殷墟甲骨共出土15万余片,甲骨卜辞由专门人员书写和锲刻,内容涉及王事、祭祀、征伐、田猎、天象、历法、农事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商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信息和物化表征。

殷墟卜辞作为商代祭祀乐舞研究的核心材料是具有充分性和可靠性的。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乐舞信息,尽管卜辞所呈现的并非商代乐舞的全部,但对于文物文献资料极度缺失的商代乐舞研究而言,这些信息已经足以开辟新貌。

首次全盘搜检殷墟甲骨卜辞

2013年,屠志芬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走上古代舞蹈史研究的道路,踏入了甲骨文这座宝矿,首次对殷墟甲骨卜辞进行全盘搜检。

“我像矿工一样,开始日复一日地开采、积累和通关,每发现一则乐舞相关的卜辞都特别惊喜。随着卜辞逐渐积累汇总,殷商乐舞变得立体真实。”屠志芬发现三千多年前人如何通过乐舞与想象中的神沟通,并得以窥见乐舞发展自商向周蜿蜒而去的草蛇灰线。她撰写《殷人尚声——甲骨卜辞中的商代祭祀乐舞》,以殷墟甲骨卜辞为基本材料,结合《诗经》《尚书》《史记》等古代文献以及殷商出土文物,按照应用场景及功能类型对商代祭祀乐舞的致祭对象、应用方法、活动特征等进行了整体研究,对20余种祭祀乐舞进行了考释,勾勒出几种主要的祭祀乐舞入周后的发展演变脉络,探析了商乐舞对周代雅乐形成的重要影响,通过代际研究,考索商、周乐舞传承与嬗变之关系,探究传统礼乐文化基因,阐释了商乐舞的成就、价值及其在华夏礼乐文明中的位置。

“在商代乐舞的迷宫中找路,如虫子一般啃啮,要破解十余万则甲骨卜辞组成的摩斯密码,并爬进大量古奥的先秦文献探索其中的技经肯綮,其间既经历过无数次逻辑与材料推翻重建的沮丧、表达的困厄、思想的绝境,也品尝到了峰回路转猛然通关的狂喜。”屠志芬希望在探寻华夏礼乐文明的道路上做一块有用的砖石,将答卷《殷人尚声——甲骨卜辞中的商代祭祀乐舞》交由读者评判。

卢旸/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