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府实验学校获“北京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校”称号
2025-02-19 15: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将府实验学校举行春季开学典礼暨北京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校授牌仪式。将府实验学校作为北京中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将依托北京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共同为将府学子终身发展奠基。

此次授牌仪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咏梅,北京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北京市人大代表夏青峰,将府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董树莉等相关领导与将府实验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见证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时刻。

刘林表示,两校强强联合,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是两校办学理念的彼此认同,更是对全体师生勠力同心、追求卓越的褒奖。

北京中学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夏青峰表示,两校将携手助力集团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自办学以来,将府实验学校学业成绩稳居区域前列,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学校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董树莉介绍,“授牌北京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校是两所学校的战略携手,是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更是对每一位学生未来的郑重承诺。将府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多元化的发展平台。”

将府实验学校八年级(4)班学生赵欣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北京中学是我向往的优秀学校。学校成为北京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校后,让我们拥有了更多通往北京中学的机会,能和更优秀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让世界因我更美好。”

据介绍,将府实验学校成立于2014年。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系统构建九年一贯的培养体系,实现小学、初中的一体化教育,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将府学子。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国内外知名学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学校学生也多次在教育部认证的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Gauss国际数学竞赛等赛事中登上最高领奖台。

未来,将府实验学校将秉承开放的办学策略,深化与知名高中、知名高校的合作,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更具有将府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将府实验学校举行春季开学典礼暨北京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校授牌仪式。将府实验学校作为北京中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将依托北京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共同为将府学子终身发展奠基。

此次授牌仪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咏梅,北京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北京市人大代表夏青峰,将府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董树莉等相关领导与将府实验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见证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时刻。

刘林表示,两校强强联合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是两校办学理念的彼此认同,更是对全体师生勠力同心、追求卓越的褒奖。

北京中学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夏青峰表示,两校将携手助力集团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自办学以来,将府实验学校学业成绩稳居区域前列,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学校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董树莉介绍,“授牌北京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校是两所学校的战略携手,是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更是对每一位学生未来的郑重承诺。将府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多元化的发展平台。”

将府实验学校八年级(4)班学生赵欣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北京中学是我向往的优秀学校。学校成为北京中学优质生源基地校后,让我们拥有了更多通往北京中学的机会,能和更优秀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让世界因我更美好。”

据介绍,将府实验学校成立于2014年。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系统构建九年一贯的培养体系,实现小学、初中的一体化教育,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将府学子。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国内外知名学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学校学生也多次在教育部认证的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Gauss国际数学竞赛等赛事中登上最高领奖台。

未来,将府实验学校将秉承开放的办学策略,深化与知名高中、知名高校的合作,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更具有将府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本报记者:凌月云 学校供图 编审:智雨荷 终审:冉阳 李继君)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