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2025年北京市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本市2024年支援合作工作总体情况和援藏、援疆、援青、京长合作等领域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5年工作。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吴计亮主持会议,市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有关部门、前方指挥部、挂职干部团队,市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及直属(管理)单位等参加会议。
2024年,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支援合作各领域任务高质量完成——
产业帮扶谱写新篇章
持续强化产业帮扶,积极引导北京企业赴受援地投资,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动能。以市场化机制共同推动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推进共建特色产业园,探索互利共赢模式。
北京国企积极服务支援合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企老字号品牌全聚德烤鸭店在拉萨落户,为拉萨市商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北京援助和田165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配套建设充电桩场站、公交调度指挥中心等设施,提升客运服务能力。引进北汽集团、北汽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帮扶,填补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空白。
“玉树牦牛”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玉树牦牛”取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首届乡村振兴品牌节产业振兴十大典型案例,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青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加速产业落地。南水北调通水十年来,京能集团、首创集团、北控集团、中关村信息谷、一轻集团、首农集团、京东集团等一大批北京企业在水源区落地生根。
长治建设“近零碳”物流园。首钢长钢公司建设“近零碳”物流园,大力推进“公转铁”,选购新能源电车代替传统燃料汽车进行厂内物料运输,实现铁运、集装箱和新能源汽车的有效衔接。
深化京沈产业对接合作。沈阳市签约引进北京电投绿通东北结算中心、华路易云智能网联测试基地等67个京沈对口合作项目。大东亦庄智能网联试验区已完成商用区部分片区建设,充分借鉴北京经验,实现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搭建。同时,与国汽(北京)智能网联开展合作,争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支持巴东中医药产业发展。共同编制《北京市对口支援巴东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协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巴东建立临床合作基地,培养中医药人才、建立专家工作站,在科技赋能、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助力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拓宽市场渠道。
多措并举助力消费帮扶。举办2024年“京选好物,一县一品”消费帮扶专场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北京支援合作地区优质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潞酒、沁州黄小米等农特产品、非遗文创产品集中亮相北京“京彩新消费文旅助帮扶”推广活动。“沈阳优质品牌农产品北京推介会”在北京一轻食品集团举办,现场总签约金额达到1.17亿元。巴东多种农产品走进位于房山区的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丰富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
交往交流交融焕发新活力
举办“中华文化耀和田”“我在北京有个家”等系列活动,擦亮“京和丝路情”“京彩拉萨”“首望三江源”文化援建品牌,拍摄援藏三十周年纪录片、创作“高原上的黑眼睛”等精品作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我在北京有个家”京和两地一家亲活动,累计募集捐款920余万元,资助青少年4800人次,累计开展活动30次,覆盖青少年5万余人次。
玉树市组织高原时尚秀、北京时装周玉树文化主题大秀及国际巡回秀等系列主题活动,项目传播达5000万人次,创新促动玉树品牌、人才、产业创新提质发展。
京长两地联合举办“盟动长治聚力太行”“一粒一世界北京大学颗粒艺术展”等文旅活动20余次;联合开展“中国作家太行笔会”采风、“在太行山上”文物图片展等活动;联合推进神头之战题材红色影视剧摄制工作等。
沈阳城市推介活动以“高铁游”与“周末游”为线索,立足于北京市,辐射京津冀地区。
巴东旅游宣传北京专场推介会不仅为巴东搭建了宣传平台,也进一步促进两地合作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商机。
科技创新合作激发新动能
充分发挥本市技术、科研等资源要素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在支援合作地区转化应用,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激发科技创新促进双方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例如——
北京援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昆玉市玉米单产;
北京与水源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人员交流交往等活动,通过北京智慧“造血式”协作,提升了水源区发展内生动力;
结合北京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长治转型发展需求,联合组建京长对口合作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形成“北京研发-长治转化”合作模式,推动两地合作共赢;
中关村沈阳科技园形成“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产业格局,签约企业280家、链接两地科技服务机构60余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
▲铁西科技创新生态大会暨第四届沈阳·中关村京沈协同创新合作交流活动
民生改善开创新格局
落深落细教育、医疗“组团式”支援,开展各类培养培训,坚持项目资金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助力支援合作地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教育篇
北京“组团式”教育帮扶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由单向供给向双向协同、由交流交往向交心交融、由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向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转变。
截至目前,已选派超千名教师在新疆、西藏和青海开展“组团式”教育援助。
市属高校支持和田学院、新疆工业学院(筹)建设新任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北京市一七一中学将分别在雄安新区、廊坊三河市启动合作办学。
由北京投资建设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成为全国“组团式”教育援藏起始校和样板校,本科上线率升至97.53%。
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在第十五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北斗智慧时空”创意小论文项目高中组一等奖1项、“北斗智慧时空”创想画项目高中组三等奖2项。
北京与核心水源区不断加强对口协作,京宛两地共同构建起南北共建、互利双赢的区域协作发展新格局。截至2024年底,100多所中小学“手拉手”,水源区的教育水平突飞猛进。
巴东一中成为35所知名高校优质生源基地,教育教学质量位居湖北省县市高中前列。在2024年的高考中,巴东一中本科上线895人、上线率98%,再创历史新高。
医疗篇
“组团式”援藏实施以来,北京市属22家医院共派出管理、临床专家10批次171名、190人次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在“组团式”援藏专家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奋斗努力下,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全区首例断掌再植手术、实施首例单孔胸腔镜下精准肺段切除手术等,并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024年7月,“北京援疆医疗专家线上挂号系统”正式上线,为和田地区乃至全疆各族群众开启了便捷就诊的通道。患者可随时随地了解北京援疆专家的专业优势、出诊的时间及地点,在线上精准预约咨询与诊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做好支援合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指出,下一步——
要准确把握支援合作的总体定位和任务要求,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高度,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上来,全力以赴完成好支援合作各项工作任务。
要坚持首善标准,扎实做好支援合作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援藏援疆援青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优势,支持创作更多文化精品,实施好干部人才结对、青少年融情交流、文旅促“三交”等活动,推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扎实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助力受援地建设和美乡村,持续推进“组团式”教育、医疗援助,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支援,提升项目带动吸纳就业能力,继续抓好消费帮扶。扎实开展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巴东工作,推动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京冀对口帮扶走深走实,坚持“保水保生态”优先,保障首都菜篮子供应,加强产业协作,加强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加大京长、京沈对口合作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产业等协会联盟深入对接。
要坚持互利共赢,更好助力支援合作地区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持续聚焦首都发展所需,围绕水资源、绿色能源、农副产品、紧缺行业劳务供给,结合相关地区优势特色,深化绿电进京、生态环保、消费保供、劳务康养、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深化数字经济、算力产业、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攻关,支持北京市企业在支援合作地区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合作、市场推广等。更好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发展,推动市场畅通和规模拓展。携手搭建开放发展平台,深化全方位合作交流,为企业发展搭建全方位平台,不断完善区域合作模式。
要坚持凝聚合力,不断优化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深入一线调研解决问题,加强前后方密切配合,抓好任务落实。完善制度和规划编制,及时修订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十五五”支援合作规划,充分做好做细前期工作,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加强干部人才服务管理,科学选派,确保工作平稳衔接。抓好队伍建设注重严管厚爱,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挂职干部的关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