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关村科学城东升科技园·海开园项目正式通过竣工备案,全面启动招商工作,计划于今年5月投入运营。作为海淀区东北部战略性科技产业新地标,园区将与中关村西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形成科创“黄金三角”,依托多维交通网络、尖端科研资源与全链商务配套,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高精尖领域,加速海淀区产业能级跃升。
产学研聚势 激活创新引擎
园区坐落于东升发展极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5.6万平方米,规划6栋科研办公楼及1栋科研配套楼,是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之一。其定位为“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走廊”关键节点,深度整合总部办公、技术研发、创新孵化等多元功能,与周边量子信息研究院、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中关村东升科技园北领地、金隅智造工场、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等科创载体形成协同矩阵,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生态。目前,银河航天、九号机器人、格灵深瞳等领军企业已入驻邻近园区,叠加中车科技创新、百分点等科技企业,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介绍,项目是区属国企海开控股秉持“园区配置领先、园区服务当先、园区产业率先”的理念,重点打造的标杆化科技园区。项目规划3号楼为3.4万平方米的新质力创新中心,设有高成长型企业办公、创新加速器、云创产业服务等多维空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为海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产业动能。同时,项目拟引入高能级孵化器,承载集聚发展潜力的初创期企业需求,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势赋能。
在园区规划方面,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办公模式,采用了混合功能布局。6栋相连的办公楼形成了围合式布局,以多元互联的空间设计,高使用率的空间组合,满足大型头部企业、中小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营造出无界、互动、人文、共享的园区氛围,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成长发展环境。同时通过实施绿色建筑、绿色能源及生态环境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及建筑能耗,为企业节约运营成本,打造绿色低碳园区。
首创“3+6”服务体系 为企业发展护航
在产业运营方面,为了更好的赋能企业发展,项目从品质空间载体、创新运营模式、优化产业服务等角度出发,园区首创“3+6”全维服务体系,以智慧园区管理、商务资源整合、员工生活配套为3大基石,叠加政策申报、技术转化、金融对接、人才赋能等6大模块,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成长支持。
“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园区实现能耗数据可视化、设备互联互通及低碳化运营,并通过园区运营APP打通线上服务链路,覆盖资源匹配、会议预约、物业缴费等场景。专业团队还可定制化提供知识产权、财税代理等管家式服务,助力企业轻装前行。”园区工作人员表示,海开智慧全面赋能园区数智化运营,可使园区成为具备场景赋能、敏捷感知、主动预测、按需进化等能力特征的“有温度、可智慧生长”的空间。
不仅如此,园区拥享四通八达的多层次路网架构。“项目紧邻地铁8号线西小口站,1公里范围内可快速接驳北五环、京藏高速等主干道,30分钟直达中关村核心区,1小时覆盖首都机场及主要商务区。”项目负责人表示,园区内规划产业服务中心、共享会议室、多功能路演厅等配套服务空间,并打造员工餐厅、活力商业街区;半径3公里内汇聚西三旗万象汇、万丽酒店等商务配套,形成“工作-生活-社交”无缝融合的生态圈。同时,项目打破传统办公桎梏,6栋错落有致的科研楼与生态景观交相辉映。内部贯通休闲绿廊、慢跑步道,外接西小口公园等城市绿肺,将科技感与自然美学深度融合,为人才营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场域。
作为海淀区“1+X+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关村科学城东升科技园·海开园将以国际化视野、智能化运营及生态化场景,加速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海淀产业发展向新,助力北京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记者 阚丽丽)
空间名片
中关村科学城东升科技园·海开园
空间位置:海淀区建材城中路与西小口路交汇处西北角
空间规模: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5.6万平方米。
产业定位:定位“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集聚发展走廊”,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精尖产业方向,集总部办公、科技研发、创新孵化、活力配套等多种产业功能于一体,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型高品质园区。
联系主体:海开控股产业引进与合作部
联系电话:400666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