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方位呈现香山革命纪念馆在追溯党的“赶考”实践历程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深入挖掘“赶考”历史背后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香山革命纪念馆精心策划了《对话・赶考》栏目。本栏目立足互联网空间,致力于构建全面的“赶考”历史叙事体系。通过整合利用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馆藏革命文物史料故事等,以图文、音频等形式,生动展现重点文物背后的故事,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实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真切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的炽热温度,深刻感受到先辈们在“赶考”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奋斗精神。
今天,让我们翻开《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一书,聆听革命后代讲述那些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香山革命岁月,感悟“赶考”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口述人:林伯渠外孙齐放
当时他已经63岁了,但是为了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了勉励自己,他在日记本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这十个大字,并且郑重地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外公的一生也正是这几个字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一起倾听林伯渠外孙齐放讲述我的外公林伯渠。
拟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入城守则》
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开幕。外公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做过一个发言,表示完全同意和拥护毛主席在会上的报告,并对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党“前十四年有‘八七’与六大,后十四年的三个会议有遵义、七大和此次会议,非常的伟大。毛主席思想被全党了解后,党的事业就不同了。遵义会议转变危机,七大意义更大,党空前团结,能掌握全国形势,《论联合政府》及军事报告,完满地指出了方向。这次会议由量变到质变,军事上很明显,现有三百多万军队,打了这么多的大胜仗。政治上先有分散政权,现在统一起来,多年的乡村经济,现在接收城市”。他认为这次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
所以,外公编写《入城守则》的背景是基于他认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转变,是工作重点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对每个人都是有要求的,当然对他自己也是有所要求的。《入城守则》是写在一张印有“陕甘宁边区政府用笺”的红色办公用纸上。在这张纸上,正面和背面都写了字。他首先在右上角写了“入城守则”四个字,然后还特别在这四个字下面画了一条线,意思是重点理解。
他在背面写的内容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方法尚可,未必个人主义,改求正确观点,用此方法。)为德日益(科学实践),为道日损(整风学习、批评与自评),梦境即为旧意识潜存之反映,如何缩小与排除旧意识作用的范围、吸取新思想而代替它,还须用一番苦功,立下下面六条勉力遵行:1.不做旧诗;2.不持手杖;3.不吸纸烟;4.每天挤时间读书报;5.每天挤时间散步;6.尽可能地接近实践与实践(原意或实际与实践)。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引用《论语》中的《泰伯》篇里的一段文字,提醒自己和战友,即使自己能力很强,知识很广,也要善于“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曾子的观点,告诫自己和同志们,要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为德日增,为道日损”源自《道德经》,意思是说一个人德的内涵要不断地积累,德的水平要不断地提升,离不开科学实践。
他在这张纸的正面写的是:高高在上,渺渺予怀。高而无位,亢不得众。提纲挈领,拉朽摧枯。涤秽荡垢,如汤沃雪。“高高在上”是出自《诗经》,“渺渺予怀”是出自《九章》。“高而无位,亢不得众”是出自《庄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看得过于高贵,他就会在人民心中失去位置,他就会失去群众。“涤秽荡垢”源自韩愈的《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中原词是涤瑕荡垢,意思是清除旧的恶习。
外公编写《入城守则》是为了提醒自己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这也和他离开延安时在欢送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是一致的。他在欢送大会上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提出,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要防止胜利冲昏头脑,要继续为将来的工作奋斗;要把眼光放远大些,团结好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民主人士;要站稳脚跟,发挥共产党的先锋作用。
北平和谈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3月25日抵达北平,然后在西苑机场参加了阅兵。26日,中共中央决定派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4月1日加派聂荣臻)为代表组成代表团,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举行和平谈判,并通过广播电台,通知南京政府于4月1日派代表团来北平参加谈判。4月1日下午,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首席代表张治中,还有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等代表都到了北平,住在六国饭店。他们到的当天晚上,周恩来和外公就跟国民党和谈代表见面并开始谈判。
4月1日至12日,双方代表个别交换意见。外公跟南京的每一位代表和顾问,都分别做了很长时间的交谈,他本着当时中共中央提出来的八项条件,逐一征求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们的意见。对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第一条,就是惩办战犯,他们觉得这一条肯定不能签字,因为他们不知道谁脑袋上就顶了个战犯的罪名,而且他们还说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也是有些功劳的。后来外公就跟他们谈,以铁的事实严词驳斥他们的荒谬观点,最后使对方无话可说。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中共中央顾全大局,提出了对部分战犯的宽大政策。
4月13日晚,外公参加了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第一次和谈会议。第二天,外公又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就新政府的机构名称问题和我军渡江时间问题交换意见。15日晚,又进行了第二次和谈会议,周恩来正式提交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而且正式提出渡江时间问题,实际上等于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下了最后通牒,如果该政府在4月20日以前不在协定上签字,我人民解放军立即渡江。4月16日,南京国民党代表团派代表黄绍竑和顾问屈武带着文件回南京签字去了。结果到了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于是当天晚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天堑,4月23日占领了南京。至此,外公参与的北平和谈宣告结束,他又转入筹备新政协的工作。
来源:《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 杜意娜整理
编辑:网络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