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类型多样、主体多元、任务艰巨。既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更要强调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加强协商共治。作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纲领,不断突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和瓶颈,精心组织实施,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取得显著成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以梳理和分享成功经验,拓展工作思路,引导更多力量投入到北京城市更新行动中。
历时3年多,作为皇城景山街区片区式综合更新试点,毗邻中轴线、位于沙滩后街22号的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改造完成。眼下,一些首店、特色文化空间等陆续试营业,园区预计今年5月正式开园。
首开首院1号楼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业态更新
激活区域经济
从景山公园东门出发,沿沙滩后街步行200多米,便是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园区占地约9000平方米,是一个独立的大院子。园区内共有9栋建筑,原为首开集团总部办公楼。2021年首开集团将总部迁出,这里经过改造成为集办公、商业、公共文化、园区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文化金融产业是近年来东城区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恢复性修建过程中,园区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外部改造、内部腾笼换鸟,并对每栋楼现状空间进行系统梳理,因地制宜:大空间聚焦文化、金融、科技融合的龙头企业,引领街区产业发展;小空间落位首店经济,文化、艺术元素和商业嫁接,为区域商业发展带来活力。
步入园区,9栋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主干道两侧,其中4栋是独栋办公楼,内部正在装修。北门处的微展馆正在举办书法作品展,墙上配备了数字大屏,展示着皇城景山街区数字孪生系统。微展馆旁,永璞咖啡北京首店已开业试运营,其主打产品闪萃便携咖啡受到消费者慕名打卡。
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是皇城景山街区片区式综合更新的一个成果。2021年9月,皇城景山街区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项目启动,历经3年多,申请式退租工作全部完成,随即启动恢复性修建。整个街区布局为“一园·四街·五组团”,一园是首开集团总部办公楼,改造后取名“首开首院”,其功能定位为文化金融产业园。
据了解,未来园区还将引入高品质餐厅、开心麻花剧场等商业空间,园区预计今年5月正式开园。
特色文化空间
传承百年文脉
园区命名为首院,旨在汲取“皇城史、首开史、大院史”文化元素,其文脉可以追溯至百年前。
1925年
顾颉刚、朱自清等文人在首院北门附近成立景山书社,出版的《古史辨》等书籍受到读者欢迎。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景山书社闭店。
1946至1952年
大院成为国立北京大学校舍,先后入住过36位教授及其家属,成为那个时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为了传承百年文脉,去年12月,北京首开首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的文化空间——首开书院·景山书社在园区内开业试运营。书社联袂北大书店在图书、展览、活动等领域合作,力争成为“寻迹新文化运动”“寻迹北京大学”的必到之地。
推开书社大门,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书架上摆放着北京历史、民国文化、京味文化等书籍,复刻北大教授旧居的微缩景观墙瞬间将人拉回旧时光。楼梯设计别具匠心,梯面是“根深叶茂”的设计理念,楼梯后面则是一本本书籍,寓意知识的阶梯。
透过玻璃窗,书社外挺立着一棵百年国槐,见证了大院的风云变幻。围绕这棵古树,运营方正在打造皇城景山街区的文化地标——大树艺术中心。今后,中心将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举办“聚首沙龙”“大树艺术季”“大树亮灯仪式”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搭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首开书院·景山书社外的百年国槐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北京东城、北晚在线等
图片来源:首开首院、首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