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通州榜样|韩娜:沐风栉雨,基层治理温暖守护
2025-03-14 13: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人物介绍

北京市通州区沐泽社会工作事务所创始人、党支部书记、总干事韩娜爱岗敬业,专注于民办非营利机构的创新运营与管理,以党建推业务、业务促党建的深度融合持续赋能副中心基层治理。

2018年,沐泽社会工作事务所成立,韩娜带领团队深入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工全程陪伴的工作优势,孵化培育了大量以群众兴趣爱好为主的群众自治组织,并引导其参与到辖区基层治理工作中,打造“楼门共同体建设”、“群众组织化自治”等模式,解决了环境治理、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等多项难题,为副中心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她坚持党建引领社工服务,创立的“五微五联”工作法在通州区基层治理大会上被列为创新案例,沐泽社工也成为通州区社会组织的优秀代表。作为通州区党代表、政协委员,韩娜积极履职,将多年基层经验融入提案中,推动基层问题有效解决,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图片


01


李若晨(本报记者):

您为什么想成立这样一个社会组织?

韩娜(通州榜样)

其实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

我发现我们公共服务的资源是非常充足的,但需要更多的温度,比如有时候日常办事的服务和效率,跟我想象中的“微笑服务”还是有些差别。如何提升社会服务的温度?我能为此做点什么?这就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后来我住的小区给了我灵感,以前小区周边配套很少,交通不便,买个小的生活用品都得开车去好远,前些年居委会成立了,大家一起商量着推动了很多事情,环境提升了,生活方便了,这让我发现群众自我管理是可以解决很多家门口的问题的。那怎么能持续有效地参与这个工作?我就想成立一个民办非营利机构,通过专业的配套服务,动员群众参与到家门口的自治中来,每个小家都变好了,我们大家才会更好。


02


李若晨(本报记者):

您为什么想成立这样一个社会组织?

韩娜(通州榜样)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

沐泽社工刚成立时只有三五个人,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我们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刚开始零散地从社会上招,感觉专业不太匹配,就开始从考社区工作者的人里找,但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社区治理,专业社工有独特的专业性和配套服务方向。后来就开始招学社会工作专业,又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但发现还是不行,很多人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不是真的喜欢,而且这个工作不像律师、医生等职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少人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没前途,就转行了。但经过几年的努力,主动找到我们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形成了“专业社工+本土社工+心理老师”的综合用人体系。

我们现在有60人左右,30岁以下年轻人占到60%。年轻人有一腔热情,又很有想法。比如我们在宋庄镇南马庄村重新恢复的微型图书馆,就是两位“00后”社工倡议的。他们在跟村民聊天时得知,村里曾经培养出很多大学生,有着浓厚的人文氛围。我们就在村里恢复了图书馆,鼓励志愿者捐书,现在每次村民群里一有图书馆的活动报名,名额都是瞬间被抢光。

图片


03


李若晨(本报记者):

动员群众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韩娜(通州榜样)

陪伴和赋能。我们最开始做的,就是帮助老百姓建立他们自己的兴趣小组,并且让这些小组活跃起来。陪伴和赋能是什么?是手把手、肩并肩地给予支持,帮助他们制定计划,让他们实现由个体向组织化,由不参与到深度参与,由被动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宋庄镇双埠头村龙飞凤舞健身舞龙队是2021年成立的,也是我们陪伴时间最久的一个组织。当时他们发现村里有两个刚做完乳腺癌、宫颈癌手术的妇女不愿意出门,对于两癌患者来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我们就建议舞龙队参与其中,和他们一块去对方家里慰问,邀请一起来跳舞,一开始她们不愿意,几次三番后,终于答应了,参加了几次活动,精神放松不少。后来舞龙队就不断动员更多两癌妇女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我们的协助下,他们还帮着成立了互助小组。这不,前两天这个队伍还邀请我参加她们的演出呢!


04


李若晨(本报记者)

您解决过最难的事儿是什么?

韩娜(通州榜样)

2020年,有一次去白庙村走访,一个老太太说:“我有个心愿,你能帮我完成吗?”老人93岁了,家里有6个儿女,四世同堂,40多口人,但因为种种矛盾30多年没团聚过了,就想全家团聚一场。我一听这个忙我必须得帮。

但协调过程挺难的。老人的6个儿女住在通州不同的地方,多年来的各种矛盾很深,我们成立了项目组,包括宋庄镇科室、村委会、村民等,挨个入户跟他们聊,每家基本都聊了两三轮,有的把电话挂了,有的不让进门,有的在屋里哭了一上午。前前后后协调了一个半月,本来老人的大孙女怎么都不来,结果拍全家福那天早上7点,给我发消息说:“娜娜,我们来了,感谢你们为我们作的付出,我们很珍惜这次机会。”老人见到大孙女的第一眼就高兴地哭了。

这事儿也得到了热心支持,本来启动资金只有1000来块钱,除去交通费,就不剩什么了,我想好不容易把一大家子聚过来,怎么也得吃顿团圆饭不是?后来我联系了通州区工商联的赵静主席,帮忙带动宋庄商会的企业家发起捐款,捐了6000块钱,在村委会布置会场,组织了一场团圆饭,拍了全家福。

这两年重阳节我们去看老太太,都倍儿高兴,指着脖子上的金项链说:“你看这是我孙子给我买的!”现在家人也有走动了。虽然难,但能满足老人的夙愿,我心里也特高兴。后来我们把“不老微梦想”做成了品牌,帮助不少家庭解决了亲子问题。


05


李若晨(本报记者):

您平时工作这么忙,家人对您的工作支持吗?

韩娜(通州榜样)

我基本是从早到晚都扑在工作上,现在感觉对于我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我父母一开始可不支持了,觉得你干这个又苦又累,不挣钱还往里搭钱,简直不可理喻。但这两年看到沐泽社工获得了“优秀社工团队”等一系列荣誉,我当上了通州区政协委员、青联委员,政府也给予了很多认可和支持,他们也慢慢有所改观了,年前还跟我说:“娜娜,把这个工作做好,好好做。”


06


李若晨(本报记者):

您认为社会工作的价值是什么?

韩娜(通州榜样)

沐泽社会工作事务所成立时的愿景是“沐风栉雨,泽被万物,用生命影响生命,建立中国本土化的社工体系”,这也是沐泽二字的由来。

现在想想当时这么说有点骄傲了,简单点来说我觉得这是助人自助的事情,需要有温度、有情怀,愿意帮助别人。有时候大家也需要一个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润滑剂,所以我们搭建起这样的平台,也帮助有需要的人发挥余热,展现自我。

我的收获更多,六年多来,几乎走遍了区里的各个社区村落,认识了许多优秀有趣的人。帮助他人带来的是内心的平静,而且得益于这份工作,我当上了政协委员,进了青联,带着我的想法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获得了来自政府、社会的认可,也让我更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初心——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尖上,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刚刚说到我们在南马庄村恢复的图书馆,有一个场景我至今记得。当时图书馆刚收拾好,晚上五六点钟,有一个扎小辫的小女孩儿,坐在那里静静地翻着绘本,夕阳的余晖照进来,特别温馨,我们在背后给她拍了张照片。我觉得那个瞬间,就是我们的价值。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李若晨

摄影:常鸣

微信编辑:詹一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