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为杰作品选(一)》。时隔四年,《高为杰作品选(二)》终于出版。此次作品选收录了作曲家高为杰不同时期的17首作品,创作年代跨度长达数十载,全方位展现了高为杰在不同阶段创作风格的变化。
音乐集合跨越时空
《高为杰作品选(二)》延续了高为杰“清幽、雅淡”的独特风格,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些作品不仅是高为杰个人音乐探索历程的生动记录,更是中国音乐在这漫长岁月中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映射出时代的音乐脉络。
高为杰透露,此次作品的选取并非依照特定主题或年代顺序,而是由他精心整理、校对,将自己不同时期的心血之作集结成册。这些作品反映出高为杰在不同时期的音乐探索与创作风格的演变。
此次出版的作品选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品是创作于1979年的《羌寨锅庄》。那时,高为杰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他带领学生前往羌族地区采风,之后将在当地的亲身经历和收集到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作品,通过长笛、中音长笛与钢琴的巧妙配合,生动地展现出羌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魅力。
创作于2020年的《焚琴》,是作品集中最新的作品。全曲采用三部结构,两端运用数控支声作曲法,中部则巧妙拼贴古琴曲《高山》与《流水》的片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民族管弦乐《飞天随想曲》是比较近期的作品。作曲家受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乐舞和音乐演奏场景的启发,以“随想曲”体裁为基础,结合“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借助民族管弦乐队各个声部,对音乐材料进行层层铺展。整首作品层次丰富,结构严谨,将艺术创作中的视觉感受与听觉体验完美融合,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石窟壁画中“伎乐天”的曼妙舞姿,为听众呈现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伎乐飞天图。
不断创新作曲方法
高为杰的作曲方法在其创作生涯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他开始接触现代音乐,这成为他创作风格转型的重要契机。在现代音乐的影响下,高为杰提出“非八度周期”的概念。传统音乐中,八度是一个重要的音程关系,而高为杰打破了这种常规,通过对音程关系的重新构建和运用,为音乐带来了全新的音响效果和听觉体验。
此次作品集中的《韶II》就是在五声音阶之上,用11度为模的“非八度周期人工音阶”写成。高为杰对古筝进行重新定弦,使之不受传统定弦的束缚,可演奏12个音的内容。音乐带有“祭祀”的味道,寄托了对古代韶乐创作者和演奏家的一种敬意,展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对新技法的探索和运用。
近年来,高为杰又提出了“数控支声”的作曲方法。他介绍,“数控支声”的灵感来源于民间音乐中的支声现象,比如在江南丝竹中,一个旋律进行时,其他乐器会对其进行加花,与基本旋律同时进行。高为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了“支声”更丰富的内涵和现代意义。“所谓数控支声作曲法,就是先创作一个绝对旋律式的‘母旋律’,随后以这个有限的几个音的‘母旋律’音列的重复,用支声手法在这些音上按一定的节律拉出旋律(非主题)分配给不同乐器,虽然形成多声线条,但本质上是单声音乐。”此次作品集中的《焚琴》就运用了“数控支声”的创作方法。
高为杰不断地探索作曲技术,既体现了他对传统音乐的尊重和传承,又展现了他在现代音乐创作领域的大胆探索和突破。
点亮音乐传承之路
高为杰不仅是当代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备受尊崇的音乐教育家。无论是在四川音乐学院还是在中国音乐学院,他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为中国音乐界培育出众多优秀的作曲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高为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视为重中之重。他深知,传统作曲技术是音乐创作的根基,但音乐的发展不能被传统所禁锢。因此,他鼓励学生在扎实掌握传统作曲技术的前提下,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大胆尝试全新的创作理念与技法。
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他还突破了本科、硕士、博士之间的界限,组织大家共同上课。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极大地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让每个人都能从自身感兴趣的领域中走出来,拓宽视野。高为杰常说:“每个人的知识都有边界,而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他从不害怕自己被学生的问题难住,相反,他十分期待学生提出他未曾涉猎的问题,然后自己深入研究,再与学生一同探讨。就拿作品分析课来说,他从不指定具体作品,而是让学生自主寻找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分析。他会布置诸如“找十部三部曲式的作品”这样的任务,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共同研讨。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无论是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在交流中拓宽了眼界,收获了成长。
尽管现已不在作曲教学一线,但高为杰对学生们的关怀丝毫未减。在朋友圈里,他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动态,有学生创作了新作品,他总是第一时间积极转发、点赞,给予支持和鼓励。他还建了一个微信群,里面汇聚了他教过的所有学生,这个群的活跃度极高,大家在这里畅所欲言,交流创作心得、探讨音乐理念。高为杰也会将自己读到的优秀文章分享到群里,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在高为杰的悉心教导下,他的众多学生已成为中国音乐界的中流砥柱,在作曲、音乐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他们传承着高为杰的音乐理念与创作精神,将高为杰的创作理念、教学方式在各地发扬光大。
如今,87岁的高为杰笔耕不辍,依然坚持创作。收录在《高为杰作品选(一)》中的《春花之舞》创作于1966年,目前两部作品选的创作年代跨越了近60载。他希望未来有机会将他早期、中期创作的其他作品,以及2020年之后创作的新作品集结成《高为杰作品选(三)》出版,让更多读者能够看到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成果。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