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第二届数学文化节,通过数学游园会、学长分享、学术讲座,为学生开启了一场从趣味感知到思维进阶的数学之旅。
在触摸屏上用手指或数位笔画圆,计算机系统就能够立刻测出圆的精确度;把一些针随机扔到桌子上,根据针的分布情况来计算圆周率;仅凭自制圆盘与彩色棉线,通过旋转、牵拉等简单操作,让直线在圆周运动中自然汇聚成完美图形……数学游园会为学生们设置了“徒手画圆”“找生日”“剪π小能手”等16个趣味数学游戏,各游戏摊位前人头攒动,不同年级学生纷纷上前体验。
北大附中元培学院院长李静告诉记者,这些游戏大部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组织开展,还有一些是“复刻”了北大数院国际数学日庆祝活动的游戏项目。“项目涵盖了空间图形、数学测量、推理判断等多个主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加深了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李静说。
“这里有一个计算机连着一个触摸屏和一个数位板,玩家在上面用手指或者数位笔画圆,画完之后系统评测准确率并显示出采样点数。”北大附中初三年级学生姜锦融一边在屏幕上演示“徒手画圆”项目的玩法,一边解释这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姜锦融笑着说,自己的设计还存在改进空间,他还会继续进行完善。
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学游园会的每个体验项目都有负责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学生每体验完一个项目可作电子登记,最后根据积分领取奖品。在学校教学楼里设有一块显示屏,能够看到当前参与人数、项目热度、积分总榜等实时数据,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据介绍,支撑这次活动大数据生成的系统由该校参加信息竞赛的学生设计。
北大附中高二学生严一凡告诉记者,她比较喜欢“鲁班锁”和“四巧板”项目。学校平时开设了《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大中贯通的数学课程。“这些活动和课程不仅拓展了我的学科视野,也让我对一些学科前沿技术和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与大学的知名科学家和教授面对面交流,对于我们培养学习兴趣和做好生涯规划有很大帮助。”严一凡说。
为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本次数学文化节特别邀请了多位数学领域专家学者,为学生们带来了多个专题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以“数林漫步”为主题,介绍了数学发展历史中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及其对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孙赵君在“走近北大数学”专题讲座中,系统介绍了北大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数学首席编辑邵勇以“数学漫谈”为主题,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变化之美,并通过案例展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校携手大学举办数学文化节,引进了高校和社会资源,旨在为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顶尖创新人才提供持续的支持,确保‘科学教育的连贯衔接’和‘创新素养的培育’等政策目标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成果。”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玉国说。
马玉国表示,北大附中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相关政策,持续深化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科学教育中心的统筹带动作用,推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学术资源的联动,并与中学实践场景相结合,致力于深化中学生对基础学科的深入理解与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采写:本报记者:赵艳国 ;学校供图;编辑:智雨荷 ;复审:常悦;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