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绝对音准”,一定有“绝对欣赏力”?
2025-03-18 13: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由AI生成

在音乐圈,拥有“绝对音准”——能精准辨别出任何一个音符的实际音高,而无需借助参照音的人,如同立于音乐天赋的至高点,备受众人仰望与瞩目。近日,笔者偶然读到一篇名为《别再找借口了,科学表明“绝对音准”并非只来自天赋》的文章,其中披露某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绝对音准并非仅限于儿童时期的培养,成年人通过强化训练同样可以获得这一技能。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音乐的内涵与魅力时,却会发觉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绝对音准”与“绝对欣赏力”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本质上来说,绝对音准更侧重于一种生理层面的卓越特质,近似于与生俱来的敏锐听觉感知能力,它如同精密的音乐仪器,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音高的细微差异。许多自幼接受严格音乐训练的孩子,在长期的专业熏陶下,逐渐开发出了这种能力;还有些人似乎天赋异禀,天生便具备对音高的超强辨识度。据说莫扎特在年幼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绝对音准,能在听到复杂的和声后,立刻在钢琴上复现出来,并且精准无误地指出每个音符的音高,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与演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之相对,绝对欣赏力则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音乐全方位、深层次的感悟理解之上。它要求欣赏者不仅能够感知音乐的外在形式,如旋律的优美、节奏的动感,更要能洞悉音乐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文化意义与时代精神。例如,当聆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时,仅仅辨别出音符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具有欣赏力的人,能从那激昂奋进的旋律中,感受到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力量,体会到他在失聪困境下对音乐炽热的执着,以及这部作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承载的鼓舞人心的使命。这种欣赏力,绝非单纯依靠生理上的听觉天赋就能达成,而需要欣赏者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学习音乐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用心去与音乐创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拥有绝对音准不一定就拥有绝对欣赏力,在某些情境下,它甚至可能会成为绝对欣赏力发展的一道潜在阻碍。过度依赖绝对音准,容易使欣赏者陷入对音高细节的执念,让人局限于音乐的技术层面。在聆听音乐时,大脑可能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分析模式,忙于拆解音符、识别和弦,使得欣赏过程变得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忽略音乐整体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

从音乐教育的视角来看,认清绝对音准与绝对欣赏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往往过度强调对绝对音准等技术技能的培养。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在音准训练、技巧练习上,似乎只要练就了这一“绝技”,就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家或深刻的音乐欣赏者。但实际上,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教育的侧重点,在注重基础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大对音乐欣赏、文化理解等方面课程的投入。例如,开设音乐史、音乐美学、不同民族音乐文化赏析等多元课程,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音乐作品,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文化渊源与社会价值。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在掌握一定音乐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出深厚的音乐欣赏力,使他们既能敏锐地捕捉音符,又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灵魂。

在大众音乐文化传播领域,同样需要正视这一区别。如今,各类音乐选秀节目、演奏会风靡一时,不少观众往往会被选手炫目的技巧、精准的音准所折服,进而将其视为衡量音乐优劣的首要标准。媒体在报道宣传时,也倾向于突出这些技术亮点,强化了大众对“绝对音准即等同于高超音乐才能”的片面认知。其实,媒体、音乐评论人等更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在评价音乐技巧的同时,更要深入解读作品的内涵、情感与文化意义,帮助大众拓宽音乐欣赏的视野,纠正认知偏差,让更多人懂得欣赏音乐的多元之美。

绝对音准与绝对欣赏力虽都与音乐紧密相连,但实则分属不同维度。前者是音乐天赋与技术训练的结晶,后者是文化涵养、人生感悟与艺术洞察交融的硕果。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拥有绝对音准固然令人称羡,但要真正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开启那扇通往音乐灵魂深处的大门,还需在培养绝对欣赏力的漫漫长路上探索前行。

吴洪彬/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