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某某歌”,是抄袭吗?
2025-03-18 13: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核心,其创作水平直接影响作品艺术价值与传播效果。然而,当下流行音乐创作普遍存在旋律雷同感,即不同作品旋律高度相似,缺乏新意与辨识度。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何众多创作者难破旋律创作困境?为何热歌常现旋律同质化?探究旋律雷同感现象的成因,不仅关乎音乐创作的本质规律,更对提升流行音乐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旋律或主题在古典、严肃音乐创作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其价值评判标准与流行音乐大相径庭。古典音乐更关注作曲家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对主题进行巩固、发展、解构、重组及构建形态结构,而非主题是否与已有作品相似。流行音乐的旋律创作因其结构规模短小的特性,更注重通俗性、易记性和传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旋律“雷同感”现象。

在流行音乐创作实践中,不少创作者有过这样的困扰:创作时或作品完成后,(主动或被他人指出)发现自己创作的旋律与已有作品相似,即便创作之初并无参考、剽窃意图,甚至从未接触过该作品。面对听众“像某某歌,抄了吧?”的质疑,创作者往往百口莫辩。

音乐创作最初萌发的那个瞬间,或许正是创作者内心最原始、最直接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往往建立在创作者长期积累的音乐经验之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已有作品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音乐创作类似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已有作品的积累借鉴。创作者长期聆听、学习、模仿,会将某些旋律片段、和声进行、节奏型等音乐元素内化为自身音乐语言,并在创作时无意识地运用,产生旋律创作的无意识模仿,进而导致旋律雷同感。

从音乐创作本身看,许多创作者认为作曲就是脑海中突然冒出一段旋律(即大众理解的“灵感”)并记录下来。但这种依赖感性哼唱的旋律,多由潜意识记忆和内心听觉驱动,是过往聆听经验中音乐片段的审美残留。它或许基于一组熟悉的和弦进行,或许源自记忆深处的旋律片段。在此背景下哼出的旋律会有熟悉感,而其带来的自洽性、合理性和流畅感,会让创作者误以为是原创灵感。

比如,倘若创作者日常听的多是“1-6-4-5”“4-5-3-6-2-5-1”等套路化和弦进行,创作时以感性为主导的哼唱方式便会不自觉地融入这些和声进行的音响环境中,生成的旋律难以跳出框架,易与相同和声进行的歌曲产生雷同。这种创作方式完全依赖过往听觉经验和当下感性意识,往往难以哼出超出听觉经验范围的音乐风格。

不少流行音乐创作者(尤其习惯用吉他创作的群体),创作与吉他弹奏紧密结合,常采用特定模式:先学弹一段热门和弦进行,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旋律创作。这种模式虽能快速生成旋律,却易使作品陷入套路,缺乏新意。流行音乐演奏和理论思维很大程度承袭自爵士乐的即兴式思维——演奏与创作一体化。而即兴的本质是要求创作者积累足够多的固定套路组合,才能即时或下意识运用。

勋伯格曾说:“动机是作曲中惟一的纯感性因素的存在。”在学院派作曲理论教学中,构建完整的音乐段落乃至整部作品,需将短小精炼的感性结构因素,用理性、有逻辑的手法发展,让作品结构更具逻辑性、关联性,而非仅凭感性,想到哪写到哪,写成“流水账”。凭纯感性哼唱或许能创作出8小节或16小节的歌曲,毕竟流行歌曲的规模通常只有两三个乐段,即便逻辑联系不明显,也不至于在听感上产生强烈冲突感和拼凑感。但若是大型声乐、器乐作品,甚至交响曲、歌剧、舞剧音乐,仅靠哼唱创作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无论歌曲还是器乐,用理性手段构建结构,不仅能增强作品的逻辑性、关联性,还能避免依赖直觉或听觉经验所带来的无意识创作状态。

那么,雷同感一定是坏事吗?并非如此。一段流畅上口、特征鲜明、易于记忆的旋律,是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迫切精神需求,旋律的易记、传播性是音乐吸引听众的关键。流行音乐的模式化属性承袭自爵士乐的即兴创作思维传统,形成了流行音乐独特的语言体系,这何尝不是对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从传播看,模式化带来的熟悉、可预见性,符合人们的听觉期待,是音乐被理解、记忆、喜爱、传播的重要条件。

找出问题本质并非否定创作者在创作行为中的感性意识。创作者不应抛弃音乐本能的感知力、创造力。旋律感,本质上是对音乐结构潜在的整体把控意识,源于长期经验积累和认知带来的判断、筛选能力。然而,仅从感性认识音乐创作,是片面、狭隘的。创作者不应刻意追求表层的和声套路,而需把握底层逻辑原理,再结合音乐最具个性、最本能的感性认识,方能使创作游刃有余。

不过,好旋律并非靠理论技术就能轻易得到。过度强调技术和理论,易使创作陷入机械化。当下流行音乐旋律同质化严重,很大程度是因忽视结构逻辑、缺失理性构思。具备一定的理论技术手段和结构思维,创作者便能更清晰、有逻辑地调整创作思路,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也会更深刻和精准,从而对创作本身更有把控力。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降低了音乐创作门槛,“你能哼,AI比你更能哼”已成为现实。但技术终究只是工具,真正的创作核心仍在于创作者对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平衡掌控。

当然,衡量音乐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多维的,流行音乐的市场属性、传播效果等也是重要维度。本文仅从创作角度探讨如何提升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某种程度上,艺术创作者能力的高低,正体现在对感性、理性因素的平衡能力。中国音乐自古重旋律,汉语言声韵字调自带旋律基因。新时代,优秀的旋律创作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的文艺创作者面临着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探索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则是为了更深入地创新。守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本源,为创新立本;新时代的创新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求新、求进。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当下的创作困境,创作出脍炙人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音乐作品。

安静轩/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