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音乐史,少不了这块“拼图”
2025-03-18 14: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华交响乐团成立典礼演奏大会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重庆音乐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文化,成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一座高峰。”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员汤斯惟以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问题为切入点,梳理了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重庆发生的重大音乐事件,并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教育、音乐活动、音乐文献、音乐思潮等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写作了《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一书,由重庆出版社于近日出版。

近现代音乐史

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一门新兴学科,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1959年至1960年间李元庆、黄翔鹏统修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中央音乐学院汪毓和编写的讲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等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孙继南编著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讲义》等成果的相继问世为代表。其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这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经过60多年不懈努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

但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筛选、整理史料时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特别是抗战时期的这段音乐史。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音乐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重庆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汤斯惟在博士生导师张小梅指导下,开始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读博三年的时间里,她数次往返于北京、重庆、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还用有力的证据纠正了以往一些观点。

在博士后期间,汤斯惟加入合作导师潘洵的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团队,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的支持。在这三个项目的资助下,她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这一课题又进行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一书。

音乐文化

与战时地位息息相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让重庆这座落后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外交的中心。抗日战争期间,重庆音乐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与战时重庆地位的变化息息相关。

在音乐界,众多知名的音乐专家也都奔赴重庆,这里一时成为抗战时期全国音乐运动的汇集之地。其间,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国立音乐院、国立歌剧学校、国立礼乐馆等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在此设立,另外音乐出版也极为繁盛,仅音乐书籍就出版了上百种,同时还举行了数以万计的音乐活动,引发了音乐思潮的激烈碰撞……丰富的音乐活动不但影响着这座城市里的政客要员、普通市民,还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

《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从乐政、乐教、乐人、乐事、乐书、乐曲、乐团、乐思等方面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进行研究。其中,“乐政”对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进行全面探析;“乐教”对科研机构、专业音乐院校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乐人”重点研究曾为中国音乐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战时首都重庆音乐家杨仲子、陈田鹤、李抱忱等;“乐事”对战时在重庆发生的重要音乐事件进行探讨和研究;“乐书”对在重庆出版发行的专著、乐谱、期刊及手稿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乐曲”对在重庆创作的声乐作品、器乐作品、歌剧、清唱剧等进行梳理和研究;“乐团”对教育部实验巡回歌咏团、中央广播电台国乐队、三大管弦乐团及新音乐社等进行研究;“乐思”对战时重庆所出现的重要音乐思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包括新音乐思潮论争、“民族形式”论争、“战时音乐”论争。

抗战时期重庆出版发行的部分期刊
抗战时期音教委组织的千人合唱大会

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新视角

“回顾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史可知,这个时期的音乐状况与20世纪初期的音乐不一样,也和同时期陕甘宁边区以及沦陷区的音乐不一样。”随着研究的深入,汤斯惟发现这个选题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钻研。她认为,研究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的音乐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从音乐的视角反映出在革命斗争年代下中国音乐的发展从弱小到强大,从业余到专业这一曲折历史发展背后的内在规律,同时为加强当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提供宝贵的现实启示。

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经历了侵华日军长达6年10个月的战略轰炸,且多达200多次,日军共出动9000架次飞机,投弹11500多枚,给山城人民带来身心的双重创伤。但重庆人民从未屈服,他们用歌曲传达坚定信念。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重庆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激励着全体中国人。“重庆从来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重庆人民也一样是英雄的人民。”作为重庆人,汤斯惟时常以这一精神激励自己,经历多年沉淀积累,最终完成了这一难度较大的区域音乐史研究课题。她希望通过这部著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新视角,丰富学科内容,站在追溯历史和开创未来的立场上,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贡献力量。

卢旸/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