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十事|第一期:西柏坡——进京“赶考”的起点
2025-03-18 16: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这一年,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京香山,标志着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征程正式开启。重温进京“赶考”,从西柏坡到香山,从革命的圣地到新中国建设的起点,每一步都凝聚着党的探索与功绩。

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您倾心呈献《“赶考”十事》,梳理“进京赶考之路”上的关键坐标与重大事件,追寻先辈的革命足迹,追忆不朽的红色记忆。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不仅易守难攻、安全隐蔽,而且临近华北重镇石家庄,交通十分便利。更为难得的是,这里很早就是解放区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正是考虑到这些有利因素,所以,1947年5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进入晋察冀解放区后不久,就选定西柏坡为中共中央驻地。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式入驻西柏坡。由此,西柏坡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重要指挥中心,是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图为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西柏坡。

中共中央入驻西柏坡时,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敌我力量的差距在日益缩小。此时,为了避免被包围歼灭,国民党军队被迫将其精锐部队和主要兵力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5个战场,进行所谓的重点防御。这为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提供了可能。

▲图为政治局扩大会议旧址。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会议根据解放战争两年来的形势发展,提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作出了打大歼灭战的总体部署。

九月会议为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做了重要的动员和准备。在九月会议精神指导下,根据毛泽东指示的“攻城打援”的战略方针,9月16日,华东人民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接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在西柏坡领导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消灭了长江以北国民党的军事主力。其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经常在毛泽东住处,集体商讨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并通过一封封电报把作战命令从西柏坡发往前方战场。

据统计,毛泽东在西柏坡的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16.3平方米的旧民房里,他起草了400多封电报文稿,并通过电报指挥了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24场战役。其中,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起草了230余封电文。

▲图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随着全国性革命胜利即将到来,中共中央开始酝酿筹备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经过充分准备,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制定建立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极其重要的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他告诫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勉励全党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的“六条规定”。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针政策指导。全会闭幕后第10天,也就是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出发西柏坡,进京“赶考”去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告别了党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动身出发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3日上午,一个由11辆小汽车和10辆卡车组成的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的车队,浩浩荡荡地离开了西柏坡,向北平方向开去。

随着车队从山间公路驶入华北大平原,大家的情绪活跃起来,毛泽东跟战士们聊了起来。他感慨地说: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1948年3月21日由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出发向华北前进;今年的3月23日由西柏坡向北平进发。3年3次大行动都是3月份,明年3月份应该解放全中国了,等全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

由此,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命题正式提出。这一天,西柏坡春意盎然,滹沱河畔生机勃勃,在进京“赶考”的前方,新中国的曙光正在点亮。

来源:《学习时报》《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历史丛书 · 进京赶考》、“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香山革命纪念馆

编辑:网络编辑部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