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啦!这些人,这些事,感动北科!
2025-03-19 09: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心有繁星,沐光而行

回首满井2024年

我们看见善,感知爱

一起致敬向上的力量

北科大的哪些人,哪些事

让您感动,请您来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 张俊海

图片

他以“澎湃”火炬点燃亚冬会的冰雪激情。2024年10月,张俊海老师设计的2025年亚冬会火炬“澎湃”正式亮相,再次续写了学校继“竹韵”“潮流”“和顺”之后20年的“火炬”情缘。最初收到火炬设计任务时,他只有20天的设计周期。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他数次往返冰城,绘制了上百张草图,最终成功设计出“澎湃”火炬,让工业文明的厚重与冰雪运动的灵动在火炬上交融。

他以设计之笔描绘钢铁摇篮的隽永之美。从第一版校园地图开始,到银杏大道“USTB椅”、校史铜浮雕墙、“满井亭”、“紫藤亭”等标志性校园文化景观,他用热爱和专业在上千张设计稿图上描绘着一代代北科人薪火相传的“钢铁精神”。

图片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 李成明

图片

2024年盛夏,李成明教授给毕业生送“钻石”的故事火爆全网,主流媒体竞相报道,阅读量破五千万!这份被网友艳羡的“浪漫毕业礼”背后,是他在国家重大技术攻坚道路上的家国故事。

一枚戒指,一生追求。三十年来,他专注研究金刚石,以普通“碳”元素铸就世上最美丽、最坚硬的材料。“北斗”卫星升空、“长征七号”冲破云霄、“小蜘蛛网”组网成功......背后都有他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和坚持不懈的攻坚克难。

一枚戒指,一生嘱托。他深知“浇花先浇根、育人先育心”,每一年他都用心将自主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金刚石制作成纪念戒指,送给实验室的每一位毕业生,激励他们投身国家战略需要和强国建设新征程。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大批毕业生选择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就业,在不同岗位展现北科学子胸怀家国的担当、敢为人先的勇气。

图片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魏书亚

图片

海外研学十四载,赤子归来报国时。回国十余年,她勇担科研重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率先提出适合文物中有机材料鉴定的系统分析方案,成功应用于明清官式建筑、南海I号、克亚克库都克烽火台等文化遗产保护,为文物的科学保护、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秉持“知世界而服务中国”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深度开展跨国学术合作,积极构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对话平台,连续四届在华举办文化遗产国际研讨班,推动我国绿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涂晏齐

图片

他是敢闯会创的北科青年。作为首届材料高精尖本博贯通班学生,在导师庞晓露教授指导下,他常年奔波于实验室和生产线,开发新型抗氢脆管线钢解决钢企生产难题,发表4篇SCI/EI论文、5项国家发明专利。他组建“卫氢科技”创新团队,获“挑战杯”“国创赛”等国赛2金2银1铜,并开展10余场讲座,带动千余名北科学子在科创道路上淬火成长!

他是充满热情的北科青年。作为学生会主席,他联络数万元赞助物资开设考研自习补给站,为备战考研学子送去温暖。他是同学眼中的原创音乐人,从《材高路未央》到《港湾》,他用音乐让北科青春底色在律动鼓点中激昂回响!

图片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21级本科生 马震

图片

用“汗水”成就“军营梦想”。因体重超标,他100天减重35斤,终于如愿实现入伍梦想。不愿做新兵连的“吊车尾”,他以“三个翻倍”训练法实现从“体能末位”到“考核标兵”的逆袭,成为连队唯一以列兵身份参加重大演习的士兵。他主动请缨,站好除夕夜“跨年哨”,在零下20℃的哨位守护万家团圆,连续两年获评“四有”优秀士兵。

把“橄榄绿”融入“能源绿”。褪去戎装,重返校园,他秉持“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信念,更加勤奋学习,成绩提升60%,发表SCI论文,获节能减排大赛国家级特等奖,成功保研至本校继续深造,用热血青春书写励志华章。

图片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梁钧恒

图片

戍边:雪域砺兵铸军魂!怀揣“当兵就要去最艰苦的地方”的信念,他主动请缨奔赴西藏边疆。在海拔4600米的“生命禁区”,他克服高原反应,从体能“困难户”蜕变为“全优标兵”。他凭借“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在全军比武竞赛一举夺魁,荣获个人二等功。他作为高原大学生士兵代表,在人民网等媒体发出“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的铿锵誓言。

报国:满井筑梦续荣光!卸下戎装重返校园,他化身征兵宣传“硬核讲师”,用戍边故事点燃青年从军热情。他始终铭记“一声‘到’,一生到”的军人誓言,接受征召,再返高原,成为北科大青年学子参军报国的励志榜样。

图片


数理学院

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 赵子晨

图片

践行“惊叹号”精神,做志愿服务的校园先锋。他坚持“一直坚定,一点轻快”的学校“惊叹号”志愿者精神,累计志愿工时超500小时,入选学校“十佳志愿者”。他全心投入2022年冬奥会志愿服务保障工作,用视频记录“燃烧的雪花”,多段视频素材被冬奥会闭幕式采用。

创新探索网络阵地,做志愿服务的推广大使。他在人民网“十五运·十五城”活动中采用“主题演讲+云端对话”形式,讲述鲜活冬奥故事,全网浏览量突破500万。作为北京市唯一志愿者代表,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志愿者招募启动仪式上讲述志愿经历,号召更多青年爱志愿,乐志愿。

图片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陈倚

图片

把每一次“实验”当作一场挑战。面对国产抛光液替代不足、进口抛光液价格高昂且技术垄断的难题,在导师弓爱君、邱丽娜的带领下,她经历数百次的实验失败,终于研制出GP-X型系列抛光液,将300系不锈钢表面精细度提升至2.68nm。在校期间,她发表4篇SCI/EI、2项发明专利,立志于为推动我国新材料抛光液产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把每一次“创新”当作一次探险。她组建“恒耀尚材”项目团队,开启从科研实验领域拓展至工业化生产应用的探索之旅,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实现学校本科生创意组金奖“零”的突破。她助力20余个SRTP项目孵化,激发低年级学生科创热情。

图片


校友 张龙强

图片

张龙强,本94级、硕03级、博05级校友,现任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我国钢铁行业国际标准化领域、钢铁咨询领域知名专家。

他是重构全球钢铁标准版图的探路者。他深耕钢铁行业20多年,组织带领国内外数百位钢铁标准专家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展开破冰之战,开创中国绿色与智能标准先河,终结承压设备用钢标准国外主导历史,推动轴承钢等四大领域国际标准立项实现零突破,实现中国发布ISO国际标准占比大幅提升。他带领团队前瞻研究“2034铁矿发展战略”“2040氢冶金发展战略”等,助力中国钢铁破困局、开新局。

他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行业导师。多年来,他坚持回馈母校、助力学弟学妹成长,在《大国钢铁》课程讲台上为北科学子讲述钢铁故事、点燃钢铁斗志、传递钢铁精神。

图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图片

用心将每一位学生教好!七十年如一日,每周二晚的主楼,他们风雨无阻,坚持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只为让学生打牢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团队牵头人国家级教学名师余永宁先生,执教60余年,从未间断对教学改革的探索,90岁高龄仍坚持在教学一线,“三尺讲台”是他奉献一生的舞台。

用心将每一堂课程讲好!一本800多页的《材料科学基础》凝聚了团队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入选“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团队开设的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走出了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市级教学名师、5名国家级人才、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北科大“严谨治学 甘为人梯”的老教授精神。

图片


经济管理学院

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书育人团队

图片

他们以案例为经线,深耕课程思政领域,坚持以“小故事”讲好“大道理”,开发文字及视频案例200余个。团队牵头创办学校课程思政案例大赛,5年吸引全校近900名学生参与,积极探索AI赋能课程思政新途径,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他们以实践为纬线,面向经济主战场,以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所、数智化管理研究中心为依托,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实地,把科研书写在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40余人次。团队获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图片


新金属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团队

图片

从重组到突破的1000多个昼夜。他们是一支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事业的科技战略主力军,聚焦四个面向,以破釜沉舟之志,开启从“重组”到“突破”的科技突围战。3年执着砺剑、25次方案重构、50次细节雕琢,精益求精的背后是团队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以优异成绩跻身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

从实验室到上天入海的硬核材料。他们揭开非晶和高熵合金奥秘,以Nature见证“中国强度”破晓时分;他们攻克陶瓷材料本征脆性难题,问鼎国际顶刊Science;万里海疆挺立“海基一号”脊梁,轻质高强铝合金护佑“中国黑鹰”千百次安全着舰,他们为铸就“国之重器”贡献北科力量。

图片


北科工研大冶特钢项目组团队

图片

面对国内无缝钢管智能制造在线系统的空白,他们无畏前行、迎难而上。无缝钢管作为“工业血管”,乃制造中枢,智能化制造成为高质量生产关键所在。为破解难题,他们不惧夏日超40度的酷热,克服夏漏雨冬漏风的艰苦研究环境,年人均出差达280天,把汗水浇灌在生产第一线。

面对钢管产品大规模、小批量、定制化等难题,他们大胆创新、终结硕果。他们聚焦实际问题开展多轮研讨,创新性从底层突破,让智能平台融入生产,实现全方位优化与协同。最终,成功搭建全球首套特种钢管工业互联网平台,斩获多项大奖、近50篇专利与软著,为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了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坚实支撑。

图片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金属材料研究团队

图片

攻坚:十年磨剑破难题!团队锚定高端钢铁材料“卡脖子”难题,攻克“高压”“极寒”极端环境材料设计与调控技术,国内首创高强韧管线钢、超低温结构钢等绿色产品,支撑中俄东线、北极亚马尔等国家战略工程,斩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十余项,以“毫米级的追求”诠释“国家级的担当”。

突破:戈壁滩上创奇迹!携手山东钢铁建成风电钢协同创新中心,三年磨砺铸就500MPa高强钢在新疆全球首发,入选“2024中国钢铁绿色低碳十大事件”,在世界屋脊竖起中国钢铁新标杆,铸就钢铁强国的北科力量。

图片


甘露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

图片

“我作甘露,让花成花”。6年坚守,走进53所乡村学校,陪伴2463名孩子成长。甘肃的黄土地、四川的大凉山、重庆的梯田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乡村的孩子也应有星辰大海。

“我作甘露,滋养梦想”。他们为特殊儿童群体打造“爱扶共心”结对帮扶系统,获得5家基金会支持,为乡村女童健康保驾护航。他们为边远山区儿童打造“甘露云课堂”,突破地域阻隔,将优质课程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他们用“科技体验课堂”填补城乡教育差距,让科技的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他们的故事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生动展现了当代北科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北科大研究生支教团广西分团

图片

支教育人,做乡村教育的奉献者。他们主动走上讲台,肩负多学科的教学任务,累计授课20000余课时,惠及7000余名乡村学生。他们创建“北科班”,打造“贝壳引航工坊”,传播“求实鼎新”校训精神,激励300余名学生坚定目标和信心,学生中走出了全县第1名,超半数学生成绩提升近70%。

以情化人,做大山孩子的暖心人。他们奔赴山区送教上门,开展周末公益“拾贝·课堂”活动,累计行程近500公里,覆盖留守儿童800余人次;持续开展“暖冬计划”,争取百台热水器,让孩子们在冬天洗上热水澡,让爱比寒冷更先到达;建立当地第一间音乐梦想教室,争取到近50000元的音乐器材和音乐书籍捐赠......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乡村孩子小小的梦想。


图片


让春天常在,让真诚常存

“感动北科”新闻人物由大家选择

请为自己所支持的师生员工校友

投出宝贵的一票吧!


评选说明

图片

1.请参加投票的师生员工及校友,为您支持的候选人投出宝贵的一票;

2.按照投票规则,每个微信号仅可投票1次;

3.投票为多选项;

4.起止时间:2024年3月18日-3月21日12:00;

5.“感动北科”新闻人物评选中,微信投票占比20%;

6.特别提醒:如发现刷票等作弊情形,将酌情考虑取消评选资格。


感动北科!感动你我!感谢支持!

USTB | 北京科技大学

出品:新媒体中心

文案:各单位

编辑:张慧、韩琰森

校审:薛浪

责编:杨美偲


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