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台站钢铁穹顶下的匆匆步履,到纪家庙双创产业园的键盘敲击声;从大兴机场草桥城市航站楼旁马草河里游鱼穿梭,到京沪铁路西沿线丰台段“秀道”春花私语——丰台用“站城”融合的实践,诠释着超大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
当交通动脉与创新要素深度耦合,当轨道丛林与生态肌理有机共生,当枢纽经济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这座“轨道上的新城”正以“站城共生”的范式,提升“站、产、城”发展能级,为区域发展提供鲜活注脚。丰台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在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领域书写着新篇章。
枢纽经济激活创新磁场
聚集效应显现
站在纪家庙双创产业园南大门向内望去,科技创新企业的LOGO如繁星点点,与3公里外丰台站的钢铁穹顶构成奇妙对话。这里曾是20世纪80年代存放纸制品的宏光纸库,如今借力交通势能,蝶变为站城融合的“创新磁场”。2024年刚落幕的首届“‘创业玉泉营’村AI+”邀请赛中,光计算芯片项目斩获桂冠,4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在此碰撞智慧火花。
在园区内的北京容积视觉科技公司内,工程师正在调试容积采集棚,80台相机激光器组成矩阵捕捉动态全息数据——这项北京商业领域独家的技术,正通过轨道网络辐射全国十多个文旅地标。这家公司开发的国内首款容积全息互动应用App“72变NPC”,已让卢沟桥AR石狮与黄鹤楼AR文创冰激凌成为现象级文旅IP。技术总监王鹏飞坦言:“选择这里,看中的不仅是空间成本,更是高铁带来的跨区域协作效率——早晨6点10分从丰台站出发,11点前已在河南郑州城市更新馆现场验收全息展示柜项目。”
产业园距离丰台站、草桥城市航站楼、纪家庙地铁站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招商竞争力。“每天至少接到5通咨询电话,60%的企业首问就是‘离丰台站有多远’。”负责产业园招商的企业服务部经理张栊罡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一季度新增的23家考察企业名录。
午后三点的拓普元素咖啡香气氤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团队正通过3D打印机“探索”哥斯拉的世界;傍晚的镜面艺术长廊折射着夕阳,网红博主小鹿捕捉“无限景深”的魔幻瞬间;奇石茶吧的包间内,来自深圳的投资者与AI初创企业敲定着融资细节……“从容积采集棚的技术赋能到咖啡空间的创意孵化,我们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场景优势。”张栊罡表示,2025年将启动2.0升级计划:园区VR导览系统嵌入丰台站实景导航,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云考察”枢纽配套;第二届“村AI+”将联动全国30个高铁节点城市,打造创新要素“当日达”网络。
通衢广陌,丰台今日之“通”已超越物理连接,升华为要素流通、机遇融通的“枢纽即平台”发展哲学。花乡青旅科创园则演绎着另一种产城融合范式。2021年5月,北京立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将总部迁至丰台区郑王坟97号院。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老牌设计企业,曾是海淀区创新设计公司的代表之一,专注于建筑行业和城乡规划,目前在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有深入探索。谈及迁址原因,董事长焦泽通直言:“丰台‘三站一楼’的立体交通网,让我们的设计师能在一天内触达全国核心城市群,这是无法比拟的交通区位优势。”焦泽通算了一笔“时间账”:从丰台站乘G6733列车1小时21分直达石家庄,经草桥航站楼20分钟直抵大兴机场飞往全国,而纪家庙地铁站1站即达草桥城市航站楼。“交通效率直接决定设计项目的响应速度,之前我们因交通延误了不少跨省项目的服务,如今这些痛点都迎刃而解。”
轨道丛林生长绿色基因
打造城市门户“首都绿色会客厅”
复兴号列车驶过京沪铁路西沿线丰台段,窗外的风景总让人眼前一亮。层叠的油松林带与粉色山桃交相辉映,蜿蜒的慢行步道上晨练者身影穿梭,乔木、灌木等植被覆盖的休闲绿廊跃动眼前,这条曾让居民“大风天不敢开窗”的铁路沿线,如今已成生态治理的“教科书”。
紧邻京沪铁路西沿的玉泉营装饰建材市场休闲绿廊中,众多绿植将铁路紧紧包围,成了居民休憩的好去处。京广高铁沿线长辛店赵辛店村的“林语芳菲”口袋公园更是惊艳——如画的绿色廊道让乘客饱览老镇风景,清净优美的环境让居民尽享惬意舒适。近年来,丰台区“秀道”建设成果显现,铁路沿线已实现“近可观绿,远可观景”,轨道丛林生长绿色基因。
三大铁路枢纽站的站、城、景、文融合,映射着丰台区“生态优先”的治理智慧。今年,北京丰台站的多维立体城市界面将串联站城文化记忆轴带,北京西站打造的“丰盈台”景观将激活枢纽客厅的国风水韵,北京南站将生态进阶为花园枢纽。“丰台区域内的‘三大门户’承担了全市75%的高铁客流量,是首都重要的城市门户。本月,丰台启动‘三大门户’绿化美化工作,将于上半年完工。”丰台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融合绿化、彩绘、灯光等多元元素,融入丰台特色文化,从第一立面、第一空间、第一视野着手,提升绿视率、彩化比、花感知度,实现“站在花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品质生态之城,打造“花园城市”新风貌、“首都绿色会客厅”。
清晨的马草河畔,晨跑的市民与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在绿荫下擦肩而过。草桥城市航站楼银灰色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蓝天,楼内电子屏实时跳动着航班信息,旅客值机后仅需20分钟即可抵达大兴机场。这座没有跑道的“支线机场”,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草桥片区从“交通门户”到“花园城市”的华丽转身。
春赏桃花似瀑,夏观月季如霞,秋品彩叶流金,冬日仍有油松苍翠。2024年底建成的全龄友好的无界公园——草桥花卉大观园活力中心,六组生动有趣的绿雕、四十余种乔灌木以及百余种花卉的点缀,让这里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景;150套灯光如繁星点缀步道,让夜间游园锻炼的人们安全感满满;约5000延米的滴灌系统织就隐形水网,不仅便于绿植养护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带着单反相机来采风的摄影爱好者刘涛感叹:“这里既有老花乡的魂,又有未来城的范儿。”
“三位一体”
贯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枢纽驱动提升城市品质
大型交通枢纽的辐射效应正深刻重构城市空间格局。道路断点打通释放路网潜能,政务服务破解企业办事痛点,闲置地块焕新织补民生短板。这一系列变革以交通枢纽为原点,向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生态宜居等维度延伸,实现“站、城、人”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丰台实践。
下午6点,丽泽金融商务区的白领们沿着西站南路南延线步行回家。这条曾让居民苦盼多年的“断头路”,自丰台站投用后正式贯通,不仅成为连接北京西站与丰台站的“黄金走廊”,更如一条绿丝带,串联起沿线多个社区,织就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幸福图景。“过去送孩子上学要绕行西三环半小时,现在5分钟直达单位。通勤时间缩短了75%,幸福感却增加了100%。”金融从业者陈琳的感慨,道出丰台站城融合的人本逻辑。
这种“站城生活圈”的便利在北京西站周边更为明显。2024年9月,太平桥街道内的“金角银边”变身为太平桥滨河公园、万泉寺东休闲公园。“以前锻炼只能在小区转圈,现在不仅可以在‘家门口的公园’晨练,还可以去旁边便民果蔬店买菜。”三路居社区居民赵爱华说。紧邻莲花河的太平桥滨河公园,不仅安装健身器材,铺设彩色塑胶健身步道,还引入了便民果蔬店。万泉寺东休闲公园也从“杂草丛生”摇身一变为周边居民提供运动、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
草桥城市航站楼周边也开启企业服务新模式——“政务会客厅”。在丰汇中心企业服务“先丰站”,北京国枫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接过刚打印的税务变更证明。“从航站楼走到这里5分钟,办完业务还能去楼下买杯咖啡。”他说道。这个由10号线、19号线、大兴机场线三条地铁编织成的立体服务网,让企业享受“15分钟政务服务生态”:一层多功能智能体检机给企业员工或周边居民提供健康“自检”,七层智能终端办理45项高频事项,产权保护调解室可预约专家化解合同纠纷。数据显示,企业设立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2小时,较传统政务大厅提速80%。
在丰台,交通枢纽疏通发展经络,产业新高地激活创新气血,生态绿脉搏提升城市品质,演绎着“城以站兴、站为城用”的辩证法。当京沪铁路西延线的汽笛惊起永定河的沙鸥,当草桥城市航站楼的玻璃幕墙折射出第一缕晨光,丰台启示:真正的协同发展,既要“致广大”的格局,更需“尽精微”的匠心。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次钢轨震颤、每一株新绿吐芽、每一个创意迸发,都在谱写“妙笔生花看丰台”的时代华章。
来源:丰台融媒体中心、丰台时报
作者:记者 蒲长廷
摄影:记者 原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