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各省音乐统考声乐术科考试不要伴奏、实施清唱等新政的第二年。声乐术科考试垂帘依旧,从去年诸多省份要求背谱清唱一至二首(从二至四首中抽取)声乐作品逐渐调整为随机一首(从二至四首中抽取);唱法包括美声、民族、流行(可以理解为不限唱法);取消规定曲目,只设参考曲目,考生可自行填报曲目。
声乐术科考试政策逐年优化调整,但艺考选拔人才的核心要求是不变的。笔者作为评审老师,在这几年的统考中发现,考生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存在共性,亟待后续考生、艺考辅导教师、考生家长重视起来。提前规划好专业提升计划,解决困扰声乐艺考生的相关问题,才能“避坑”自渡,驶向心仪的院校。
音准、节奏问题是“老大难”
试想一下,某位声乐艺考生把一首《高高太子山》唱出了几次自由转调的场景。考生以当下的能力,难以对自己的演唱给出客观评判,但联考成绩却是客观且残酷的。这就需要声乐专业教师狠抓考生的音准节奏才行。
不能因为考试政策变为清唱,声乐教师上课时就只弹单音或者只给一个标准音,这种教法反而会让初学声乐的学生更加惧怕唱歌。良好的音准节奏能力是在无数次专业伴奏的合作、视唱练耳的辅助、钢琴或者其他乐器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综合提高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评委老师常常会感叹“学生一张嘴就知道其功力咋样”“嗓音条件挺好,音准节奏有点要命”,呼吁艺考辅导教师们在声乐“苗子”培养初期重视最基本的演唱要求。
除了加强声乐艺考生的视唱练耳训练;声乐作品演唱的“量”的积累也不容小觑。如果把视唱练耳看作主食,那大量演唱各类风格的声乐作品就如同营养迥异的配菜,双管齐下,大部分考生的音准节奏等基本能力都会良性发展。
语言、发声问题不容小觑
无论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还是外国声乐作品,语言“说不清楚”也是大多数声乐艺考生的共性问题。
中国的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等。除了用方言演唱各地民歌,考生使用普通话演唱,或演唱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等作品时,都会遇到发声方面的问题。以大湾区说粤语和普通话的考生为例,他们受方言发音习惯影响很大,对于其他语言的发声很难达到标准。如,“儿子”说成“蛾子”,“势力壮”说成“设立壮”,“月光融融”说成“月关涌涌”等,《在水一方》的演唱效果甚至带着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重归苏联托》由于语言不熟、发声方法有问题导致演唱效果“碎一地”……建议艺考生在学习声乐演唱技巧之初,教师搭配绕口令等语言训练,来练习考生的语速和口齿清晰度、颗粒性。此外,还可融入适合各个声部使用的孔空练声曲,教学生学会在歌唱中的换气口进行换气,训练他们不同旋律、不同母音的音高、发声位置衔接等。此外,也要把对声音的审美融入日常教学中,于细微处让艺考生体味控制音量、力度的重要性。深入研习“声乐十三辙”的具体内容,对声乐学习也将大有裨益。声乐学习过程中,正确的听赏审美理念建立得越早越好,避免学习过程“走弯路”。
在学习外国作品时,掌握意大利语和德语的语音知识十分关键。了解基本的语音发音规律、字词及句段的逻辑重音,以及特殊字母和弹舌音的发音技巧,也是一种对演唱技能的积累与提升。声乐演唱中,对清晰度、颗粒性、连贯性进行细致处理,才能让听众获得“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审美体验。
处理、打磨细节是成败关键
声乐专业教师对艺考声乐生的专业指导,必须秉持审慎态度。启蒙教师给学生留下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足以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扼杀”一位歌唱天才。
在声乐术科统考中,常能看到有考生在演唱结尾时,刻意将音拖得很长,他们或是想借此彰显自己气息悠长,实则完全没必要进行这种炫技。
在演唱性别角色的预设方面,曾有艺考声乐生在演唱《秦生啊,你还好吗?》时,开场用正常的女性角色音色演唱,中途却突然转为男性角色音色,接着又夹杂一段类似摇滚的唱腔,最后再度转回女性角色演唱。这般操作,让听众一头雾水,仿佛经历了一场听觉上的“大乱炖”。以哈萨克民歌《燕子》为例,从歌词便能知晓,演唱者是以男性视角歌唱。女生演唱这首曲子时,则要以叙事口吻讲述。而陕北民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的演唱角色预设颇具趣味,需要演唱者仔细揣摩不同段落中角色的心理变化,通过对同样歌词在不同速度、力度、音色上的处理,展现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境,从而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
选择适己曲目是重要课题
自2024年起,艺考取消了歌曲演唱曲目的范围限制,艺考生可选范围更广,自由度更大。然而,必须明确声乐演出和考试在曲目选择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没有伴奏、清唱的情况下。声乐作品清唱的听赏效果至关重要,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评委的听觉感受和心理判断,进而导致评分出现波动。动听的曲目不一定适合自己,选择契合自身条件的曲目,才能为艺考“锦上添花”。
例如,《火把节的欢乐》是一首非常动听的声乐作品,但由于其中存在转调、间奏,如果学生清唱时,到间奏部分一味机械地数拍子停顿,不懂灵活变通减少停顿时长,就会使旋律的流动性大打折扣,从旁观者的听赏角度来看,这样的演唱效果会让人感到不适。此外,有些“小嗓门”的考生,将《火把节的火把》《火把节的欢乐》《美丽家园》《赶圩归来阿哩哩》放在一起备考,这并不合适。对于报考流行方向的考生,若填报曲目中既有流行歌曲,又包含民歌和歌剧片段,会让评委觉得考生极为“不专业”。
此外,不建议考生同时选择几首体量较大的作品参加考试,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审慎选用。倘若动辄给十几岁的考生选用四首普契尼、威尔第的大型作品作为高考曲目,会对考生的日常专业训练带来极大负担。长期承受过高的演唱压力并非好事,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临场发挥时“崩盘”,还可能因长期声带超负荷使用,引发水肿、声带结节等问题,不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这方面,声乐教师肩负着重要责任,要把握好学生的嗓音开发程度,保护好学生演唱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合理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品,需要声乐教师遵循艺术规律和业界基本共识,用心为学生“量体裁衣”。
任丽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