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凝聚发展成果
东城区优秀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奖是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设立的教育领域最高级别奖励。为更好促进东城区优秀教学成果梯次发展,引领学校在破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难点问题中凝炼成果,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发展中沉淀经验,东城区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开展了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获奖成果展现了东城教育守正创新的不懈追求与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其中特等奖、一等奖成果汇集了东城教育人在学校育人质量提升、大思政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创新思想与实践。
东教印象将系列呈现一批代表性成果,期待这些成果能为更多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启示和借鉴。
第五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党建引领大中小学一体化 大思政课课程实践研究
特等奖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基于学情、校情建立了完整的“1+3+N大思政课”课程实践体系。“1”一课,即思政课,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3”三会,即新型班会、家庭会议、导师例会。“N”即一核两翼的实践性思政课程,“一核”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两翼”即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为目标的习惯养成课程,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习惯社团类养成课。
“1+3+N大思政课”课程体系着重在纵向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界限,实现了一体化纵向贯通育人;在学科横向融合上,基于不同学科的素养关联建立了跨学科融合学习与评价机制;同时,课程体系坚持思政课引领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拓展了育人实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丰富了育人课程形态,形成了学科主题课、主题宣讲课、主题实践课、主题团队课等育人课程形态。
课程遵循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中,教师通过跨学段备课研讨,提高课程站位,使不同学段思政教师相互了解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实现跨学段长链条育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落实“五育”融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等奖 东城区培新小学
东城区培新小学为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响应新时代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聚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经历了校本初步探索、课题推进完善、集成创新应用三个阶段,探索出落实“五育”融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实践样本。
学校紧扣培新(心)教育,提炼出“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理念,确定了进阶式螺旋上升的多层级目标体系,构建了包含“维度”“视点”“主题”和“课题”四个层级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学校制定了“学科+”和“主题+”两条课程实施途径,其中,在“学科+”途径下,创建了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下“五线”单元整体设计模型;在“主题+”途径下,创建了“1大+n小”模式,并确立了以生活问题为起点和以科学学科为起点的项目式学习实施范式。学校还提供了大量教学课例,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从“学科立场”迈向“育人立场”。同时,形成了一支“从真出发、向实而行”的科研型教师实践团队,建立了“规划—设计—实施—评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管理机制。
在全学科推进研究、全员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教师课程整合力、创造力和协同育人能力明显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核心素养下 小学综合化课程育人的实践与应用
一等奖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始终积极践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小学综合化课程育人的征程上,迈出了稳健而坚实的步伐。
学校面对挑战,从学科素养、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开展研究。初始阶段深入了解核心素养与综合化课程概念,探索二者融合路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和评价能力,引导树立正确学习观,关注个体差异,开展多样学习活动;探索阶段剖析现有课程体系,构建 “精美教育”体系,包括“五菱”教育、“五美”教育等,打造“5+5+5”供给服务平台,设置十五大主题、十四门线上课程,形成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螺旋上升的精美课程体系,促进学习与教育、教学、特色发展融合,营造良好校园生态;创新阶段依据核心素养和综合化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如主题式、任务驱动式、项目式学习及“信息技术+”教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推动课程综合化与教学实践。
一路走来,方家胡同小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上矢志创新、砥砺前行。展望未来,学校将坚守教育初心,继续深耕细作,为学生铸就更加稳固的成长基石,搭建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阳光漫教育•五彩蔓课程”课程建设
一等奖 东城区革新里小学
革新里小学加入史家教育集团后,学校全速迈入了发展新阶段。在课程建设上,以学校原有的“阳光教育”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挖掘“阳光教育”的内涵,构建“阳光漫教育 五彩蔓课程”育人体系,建立“价值引领、文化交往、未来探索、跃动身心、学会生活”五大“课程群”,五大“课程群”中每个课程群都包括国家基础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通过系统综合设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主动变革学习方式,从而由“课程”走向“课程群”,由“单学科”走向“跨学科”,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课程重构了育人方式,打造革新里小学育人新样态。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长程发展,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学生呈现一种激发态,表现为有较好的健康力、创造力、交往力和内驱力。
五大“课程群”的设置不是简单分类,而是以学习方式为整合的抓手推动课程群建设,提倡跨学科整合,不仅鼓励课程群内的整合设计,还鼓励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交叉设计,从而扩大供给,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和传统的学科教师,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变革带来的新角色。
课程成果凸显育人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尊重个性需求,关注从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增强学生发展,助力学生“漫”生长,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努力成长为热情丰盈、身心舒展、善于合作、好奇向上、自主灵动,具有家国情怀的革小学子。
基于核心素养的“1+N”生长型 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
一等奖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
“双减”背景下,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构建和完善了“基于核心素养的‘1+N’生长型课程体系”。
在集团“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立足学生的生命成长,打破学段壁垒,纵向构建完善三级贯通培养课程体系,横向打造多元而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了学生的长链条及多元发展需求;涵盖五大领域八大模块的俱乐部课程,打破原有课程边界,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纵横相交的网状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与精准度,使学生在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学习点都成为其发展点、成长点。课程体系的建构,也促进了课内课后一体化,推动课后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切实达到了“做好‘双减’的基础是提升质量”的要求。
通过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引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将兴趣培养成特长,获得更广阔长远的发展空间。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课程的建构开发能力不断提高,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撑。
- END -
素材来源: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文中各校
编辑:东城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张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