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与丰台区教育系统联合展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
2025-03-23 19: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3月19日,“协同联动结硕果 固本铸魂启新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汇报暨实践教学展示活动”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闻发布厅举办。活动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共同举办,以“协同联动、固本铸魂”为主线,通过跨学段教师集体备课、学生实践成果展示以及馆校合作深化,展现了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彰显了“开门办思政”新格局的初步形成。

集体备课环节中,首经贸马克思主义学院苏珊珊、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蒲芳学校张翠萍、北京市第十中学王红、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樊淑伟等4位不同学段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展开同课异构。教师们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遵循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打破学段壁垒,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听得懂、能共鸣的青春话语,充分展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效。

此前,首经贸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共同举办了大中小学师生共同参与的“红色经典中的党史”教学成果展。展览汇集了200余件优秀作品,共评选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二等奖64名、三等奖59名。在此次展示活动现场,为这些获奖师生代表颁奖。

据介绍,该成果展分为“觉醒、奋斗、探索、成就、献礼”五大主题篇章,是一次对“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各学段学生通过书法、绘画、剪纸、刻章、手工等丰富多彩的作品形式,生动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觉醒之路,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与伟大成就。“我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灵感,结合图文和‘Q版’革命先驱贴纸等元素,生动呈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获奖代表、首经贸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恺祺现场分享了自制党史学习系列手抄报的创作心得。

为更好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讲好“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本次活动聘请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并为他们颁发聘书。作为受聘思政课兼职教师之一的北京市方志馆馆长刘宗永表示,下一步,方志馆将进一步把北京方志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学资源,促进“大思政课”常态化育人机制建设,实现红色资源与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首经贸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奎指出,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具有首经贸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杨奎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大思政”工作领导机构,建立“思政育人联盟”,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二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增强育人实效;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利用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育人力量,增强育人能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调研员张吉东高度评价了首经贸与丰台区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他强调,2025年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开局之年,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牢牢把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核心任务;二是牢牢把握新时代首都伟大变革与成就案例关键作用;三是牢牢把握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一体化运行规律。张吉东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深化理论研究、凝练品牌成果、锻造示范团队,积极推动北京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采写:本报记者 张秋颖 通讯员 张佳宁;摄影:通讯员 曹海鹏、张远;编辑:张娜;复审:郝彬;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