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了口述校史工作。5年来,我们通过访谈近百名老教授、老同志、老校友,真实记录他们经历的学校建设发展历史,再现学校发展历程,重温办学育人之路,为弘扬矿大优良传统、传承矿大精神品格贡献档案力量。
2024年,《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生校友口述访谈实录》出版,本书通过对33名学校培养的校友代表进行口述访谈,分院士篇、高校篇、 行业篇, 生动展示了师生校友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新时代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校友群像,再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发展历程。
本书可供关心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建设发展的学校师生、 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参阅。
人物简介
何学秋,男,1961年8月生,辽宁省灯塔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现任北京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组织中安安全工程研究院理事长、国际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委员会(ICMSSE)主席。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6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1995年),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2022年)。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国家安监总局规划科技司副司长、贵州煤监局和煤炭局党组副书记与副局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华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项(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2年、2007年)。截至2022年12月,发表论文391篇(其中SCI 156篇),出版中英文著作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安全科学与工程》被全国50多所高校采纳为教材。已培养毕业的博士研究生60余名,其中8人获得“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先后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九五”至“十三五”规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或课题,发起并主办国际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5届。
问
访谈组:
您可以简要介绍一下您上大学前的求学经历吗?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矿井工程安全专业?
何学秋:
1978年我考入阜新矿业学院,1982年毕业。毕业时,我原想直接参加工作,没想考研。后来家人劝我,觉得我年纪小,最好能继续深造。因此,我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起初我打算报考本校通风安全专业,后来因为有一个年纪大一些的同学,担心考试失误不能再考了,所以我就同他一起换了志愿,报考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关于选择矿井工程安全专业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我本科学的是地下采煤专业,对煤矿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井下安全最重要。第二,当时煤矿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全国煤矿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非常高。因为认识到了安全对煤矿的重要性,所以我就想,如果读硕士研究生,将来就要为国家解决点什么问题。所以报考专业的时候,我选择了咱们学校的矿井工程安全专业。
问
访谈组:
1982年至1985年您在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读书期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何学秋:
我到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读研之后,第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咱们学校的知名学者多,在安全、采矿、矿建、地质、力学、管理等学科领域都有全国或国际知名学者。这些学者对我们研究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大家风范、渊博学识,给予我们无形的教育和熏陶,感觉他们就像神一样的存在。我跟着第一任导师汪泰葵先生学习了一年。汪先生曾留美,曾任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20世纪60年代就是二级教授。我们刚学基础课的时候,汪先生就给我们复印好英文资料,要求我们阅读并写读书笔记。我的第二任导师是周世宁先生,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先生的敬业、创新精神是我感受最深的。在周先生的指导下我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煤矿井下,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总之,我对老一辈矿业科学家的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是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因为当时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的老师比较少,会请周边学校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本校和外请的任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印象最深的贺祖琪老师,他教我们数理方程。贺老师讲课时那种痴迷于数学的状态令我难忘;还有来自清华大学讲流体力学的叶宏开老师、来自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讲自然辩证法的老师等。听他们讲课确实能够受益良多。给我们上过课的这些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深,给我的冲击力、感召力都特别大。他们讲课的状态确实非常好,当我作为研究生来听课的时候,感觉讲得非常透彻,水平很高。我对辅导员高慕鸿老师印象深刻。高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会经常和我们谈心,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对学生非常周到和贴心。
第三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写毕业论文。那时候写毕业论文,同学们都非常努力、非常踏实。导师指导我们选定题目后,会让我们独立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大幅提升了我们的独立科研能力。从设计实验图纸,找工厂加工实验设备,打包托运,到现场和工人下井做实验,大部分要求我们独立完成。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成长。我是在河南焦作中马村一矿井下做煤层原始瓦斯压力测定实验的。在做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氮气加压将黏液压入钻孔里封堵裂隙。有一次阀门没控制好,氮气加压罐就鼓了起来,幸好与我一起做实验的伙伴发现后立即把氮气阀门关了,然后赶紧卸压,避免了加压罐爆炸事故。
总而言之,我在咱们学校北京研究生部的学习收获满满。很感谢国家给予我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也很珍惜时间,每天基本都是三点一线,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只争朝夕要把毕业论文写好。我觉得这些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就是培养我的过程!无论是上课时老师们教授的知识和方法,还是导师们对论文研究的严格要求,母校把我们这一代人培养锻炼得比较全面,而且具有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
问
访谈组:
我们了解到您现在还奋斗在教学与科研一线,在多所高校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您认为青年学子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呢?
何学秋:
我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青年教师要有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是没有正确的三观,没有家国情怀,就没有内生动力,遇到困难后就没有办法来说服自己继续前行。所以,我觉得作为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和眼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定位,将来的路就会走得远一些。如果定位不高,就走不远,而提升能力和素质也会很困难。因为没有精神支撑,容易遇到困难就躺平。因此,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好自己的三观,真正建立起家国情怀。
第二,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哲学思辨能力。要相信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要不断积累提炼自己的哲学思想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大多可以从网络上搜到,但是适合自己的哲学思想方法是搜索不到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的哲学思想方法,很难做成事。每个人通过学习与实践都可以凝练出自身的哲学思想方法,这样在面对学业、事业、生活等问题的时候,就能将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因此,我认为在青年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不断凝练出自己的哲学思想方法。
第三,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未来要有规划。这样做极其重要。中国每5年要做一个规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中央在领导国家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每个人也是同理,要想发展得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要分析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
第四,必须要脚踏实地。如果不脚踏实地,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那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决心。
我觉得青年人要想培养竞争力,应该在以上这四个方面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要经常想一想,等自己到了30岁、40岁、50岁的时候,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为国家、所在行业、所在单位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问
访谈组:
您首次研制了开发非接触电磁辐射法预测含气煤岩灾害动力现象的技术和装备,首次证明了外加电磁场强化煤层瓦斯流动的新途径等,您认为青年学子应如何培养创新科研能力?
何学秋:
我认为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哲学思辨能力。思辨能力从哪里来,取决于自己哲学思想方法凝练、掌握得怎么样。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当哲学思辨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创新的灵感和思维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第一,年轻人要想有创新能力,应学会通过学习、工作、生活等不断凝练和提升自身的哲学思辨水平。
第二,对事物要有一种追求本源的精神。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往往创新都是对事物本源的一种新的认知。
第三,要养成经常关注各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习惯。不仅要关注自己所学的行业领域前沿,而且要特别关注基础学科的前沿问题。我觉得上大学之后,不能只埋头读书。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第二目标,我认为第一目标是如何凝练和提升自身的哲学思想方法水平。
第四,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事物有一个追本探源的精神,又经常关注各学科的国际前沿,通过经常思考,可能在某一个问题上就会突发灵感。有时候为了创新而创新,可能不会出现灵感。但是如果长期坚持学习积累,再加上勤于思考,那么创新的灵感就会迸发。
第五,要敢于挑战、敢于突破,同时要遵循基本规律。在创新过程中始终要遵守哲学原理和基本自然定律。要养成及时记录灵感的习惯。
问
访谈组:
在30余年的科研和工作经历中,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众多的荣誉奖项,是什么初心和动力驱使您在煤矿安全领域锲而不舍、砥志研思?
何学秋:
这些年我越做安全研究,就越觉得这个学科有味道,就越恋恋不舍它,就越热爱它。因为安全学科是一个保生命健康的学科,一个保事物平安的学科。所有的行业都需要安全,安全无处不在。我主要从事矿山安全研究。近年来我国矿山安全状况快速好转,从事这个领域的所有人都一定为此感到自豪,我也可以很自豪地说:这其中有我的贡献。
这些年我做煤矿安全研究,会到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做实验,经常会遇到响煤炮和喷孔情况。当第一次听到煤炮时我也感到害怕,立刻想跑,工人说:“别跑,都是经常的事,没事的。”后来我就习惯了。矿工长年累月在井下一线工作,我常想,要是能为一线矿工的生命安全做些贡献,减少危险,减少伤亡,其价值是无法衡量的,也是积大德的工作。只要切实为生产安全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就真的能够让矿工、高危行业工人减少伤亡,这些价值是无法比拟的。我希望安全专业的青年学子能够树立起这种信仰和追求。要追求为国家、为行业、为人民做事。只要踏实做了,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会得到认可。
问
访谈组:
您认为当代青年学子应树立怎样的理想抱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将个人理想同国家使命相联系?
何学秋:
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很不容易,每个人都要珍惜这一生所能够经历的各种事情,要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中为社会做贡献,要学会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静下心来思考,人活这一辈子,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这样就自然而然能把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了。个人理想,如果不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结合起来,那么个人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必须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结合起来。要观大势,有家国情怀,响应国家需要。我们要把家国情怀装在心里,要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国家的大势、大政策、大号召上,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踏踏实实地往前走,这样个人理想和国家使命就会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问
访谈组:
请您对学校安全应急学科的发展提些建议和寄语。
何学秋:
现在我们处在新时代,是大变局、大变革、大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关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安全应急学科发展,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绘制的发展蓝图,及时调整和布局学科发展。第二,要提前谋划,尽快壮大安全应急学科。要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优秀人才队伍,拓展专业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要为国家安全应急事业未来发展提前谋划,争取做出新的贡献。第三,找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应急学科的优势,按照党的二十大绘就的蓝图,瞄准和发展那些能够占领制高点的学科发展方向。国家在这个领域急需打造若干学科团队以支撑国家的安全应急事业发展。
预祝我们学校的安全应急学科将来发展得越来越好!
特别鸣谢——何学秋校友对本稿的亲自审定和大力支持!
来源/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