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至23日,北京市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暨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省级选拔赛在京举办。本次比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建筑大学与高教学会工程训练研究分会、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工商大学联合承办。本次大赛共设置3个赛区,其中,北建大赛区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4所高校的205支队伍参与角逐,赛事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在赛项设置、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等方面呈现诸多新变化,亮点频出。
大赛于3月22日上午在北建大大兴校区开幕。北建大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在致辞中介绍了北建大的办学成果,强调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鼓励参赛学子以赛促学,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力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副处长王佳琦肯定大赛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希望高校借助大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比赛分为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三个赛场,共设置4个赛道11个赛项。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在赛项设置上进一步优化,新增了多个紧贴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项目。在“智能+”赛道,智能救援赛项成为一大亮点。该赛项要求参赛队伍设计能在模拟灾难场景中执行救援任务的智能设备,考验学生对智能技术、机械设计和应急救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大赛各赛道赛项均有新的考量与变化。例如,新能源车赛道的温差电动车赛项,以绿色能源驱动,比赛路线参考红军长征路线,设置经典故事标志点。参赛车辆以乙醇为燃料,运用温差发电技术驱动,转向结构采用纯机械设计,不仅考验学生绿色能源技术运用能力,更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绿色低碳理念。“智能+”赛道的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赛项,要求参赛队伍设计低能耗机器人,在模拟工业场景中精准搬运物料,推动智能科技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虚拟仿真赛道的工程场景数字化赛项,围绕“两化融合”“数字工匠”“通专融合”展开,考查学生制作工程相关虚拟仿真游戏的能力,促进新工科建设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工程创客赛道的工程文化赛项,通过知识问答考查学生对工程历史、技术发展等知识的掌握,将工程知识与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本届大赛的一大特色。为贯彻“京蒙协作”工作部署,北建大与大唐(内蒙古)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共建新能源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大唐(内蒙古)公司提供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光伏组件检测实操设备等10台套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双方还计划联合开设校企课程,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设立“揭榜挂帅”赛道,构建新能源产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样本。
此次大赛注重科教融合,积极推动大中小衔接。赛事组委会邀请大兴区少年宫、北建大附中和附小等学校师生展示作品并实地观摩比赛。100余名师生近距离接触先进工程技术和大学生创新成果,感受科技魅力。
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在竞赛专家裁判组严谨认真的评审下,北建大赛区温差车赛项评出特等奖16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22项,智能物流搬运赛项评出特等奖20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7项,工程场景数字化赛项评出特等奖1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工程文化赛项评出特等奖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组委会将依据竞赛结果,报北京市教委审批。
北京市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的成功举办,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促进了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赛的新变化和亮点,为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探索了新路径,也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采写:通讯员 郑智;学校供图;编辑:张娜;复审:郝彬;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