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畔,通州区张家湾镇唐小庄村的棚改搬迁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当推土机的轰鸣声渐息,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如何让棚改搬迁上楼的村民实现“物理迁移”到“心理安家”,实现“住上楼”到“安下心”的深层转变?带着这些思考,在镇政府与玉桥街道办事处的深入交流下,唐小庄村党支部书记与驻村第一书记共同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进通州区玉桥街道四个成熟社区,在大运河畔、副中心里的风物人情中,探寻上楼村庄的治理“通关钥匙”。
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玉桥街道的社区治理实践经验,为唐小庄打开四重治理维度——“齿轮咬合式”物业协同机制破解服务响应难题、“楼门文化双引擎”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社区构建“需求三色管理法”、用“文化活化”凝聚社区认同,这四个维度分别指向基层动员、硬件支撑、服务供给和文化认同,形成了从物理空间改造到精神家园建设的完整闭环,为上楼村庄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四维密码”。
激活楼门“细胞”,架设需求“连心桥”
立足“熟人社会”向“楼道社会”转型关键期,强化党建引领。唐小庄村提前培育治理骨干,结合前期棚改临时党支部工作推进及村民议事经验,计划依托党员为主力从现有党员、村民代表中遴选10名“种子楼门长”,开展情景模拟培训。建立“三级联络网”,即每单元设置1名党员中心户,培育2名热心村民,同时重点发展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群体担任民意收集员。在分房阶段即启动“楼门文化培育计划”,通过老物件征集制作家风展示墙,利用公共空间延续“桥头议事”良方。针对电动车管理、垃圾分类等潜在矛盾,将“村民守则”进化为《邻里公约》,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入住半年内就形成“有事找楼长、诉求自消融”的自治惯性。
牵牢物业“红线”,铺就设计“先手棋”
唐小庄村在回迁小区规划设计阶段即启动治理前置。借鉴 “双周联席会”经验,升级已有的棚改“1+N+X”工作机制,计划组建由包片领导、包村干部以及村“两委”组成的“一套班子”,加上物业企业、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构成规划专班,建立全周期协同机制。在楼体建造阶段即介入电梯井道尺寸论证,预留医用担架转运空间;绿化方案摒弃易产生飞絮的杨树,改植玉兰、国槐等本土树种;地下车库冗余性设计,地面设置电动车集中充电区。针对老年村民储物需求,探索规划地上+地下共享储物空间。通过建立物业服务质量村民、村“两委”双评价机制,确保服务响应速度承诺写入村规民约,实现“未入住先建机制”的治理布局。
联通政策“动脉”,注入发展“活水源”
唐小庄村同时还将创新构建“政策服务矩阵”,学习社区“需求三色管理法”,对90户搬迁家庭开展需求图谱绘制:红色标记老年群体的医疗康养与娱乐需求,黄色标注中青年就业技能培训与亲子活动诉求,蓝色识别青少年托管与课业辅导需要。此外还将对接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家庭医生预签约制度,持续开展覆盖全体村民的体检活动。打造“服务资源蓄水池”,争取将上楼后的村委会部分办公空间改造为综合服务中心,预留村民运动室、亲子阅读室、村史室等功能区;对接张家湾镇政府成熟的“一核多元”共治中心开发“服务积分银行”系统,村民参与治安巡逻、环境维护、邻里调解、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通过政策资源的精准滴灌,确保上楼后一年内形成3个以上兴趣社群,让公共服务既有制度刚性更显人文温度。
编织文化“纽带”,绘就团结“同心圆”
唐小庄村深挖“运河渡口、古镇码头”文化基因,启动“上楼不断根”文化工程,组建老把式传习社,将摇橹号子、芦苇编织等技艺纳入社区课程体系。在未来上楼后的村委办公地点预留“文化展示角”,并逐步为每户配置“乡愁记忆盒”,收藏老宅门牌、村落影像等纪念物;延续“小庄运动会”等年度品牌,设置漕运文化长廊、邻里百家宴等载体,培育“运河新风尚”生活美学;针对多民族聚居特点,设计“习俗交流月历”,在重要节庆开展多村文化互鉴活动;通过构建“三层文化防护网”——物质层保留乡土符号、制度层建立交流机制、精神层培育共同价值,让千年运河文脉成为凝聚新社区的精神纽带。
从农耕文明到城市文明,从院落生活到电梯小区,唐小庄村的治理探索,其他街道的经验告诉我们,上楼村庄的治理蝶变,既需要物业协同的“硬支撑”,更离不开文化浸润的“软实力”;既要政策资源的“及时雨”,也需要民需民盼的“温度计”。当每个楼门都成为文明驿站,当每项服务都带着泥土芬芳、温情四溢的热度,上楼才能真正升华为美好生活的“上台阶”。在探索之中,中间必定会遇到棘手难点,但张家湾镇在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方面已有的前期经验也在指引着我们,让唐小庄人共同努力,为新上楼的原住民喜上加喜。(文/图:通州区张家湾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