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固,小米汽车工厂冲压车间主任,拥有14年汽车设计和制造经验,他放弃外企高薪聘请,支持国企技术发展,带领团队完成小米汽车冲压专业技术标准2000多项,为新工厂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迎难而上,推动小米冲压车间成为行业内量产爬坡最快的车间,速度超过同行业企业35%以上,为小米汽车快速完成超20万辆下线和交付打下坚实基础。
01
池阳(本报记者):
我了解到您在汽车制造行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原本也在造车资历更老的企业工作,怎么会想到来小米从头开始造车呢?
胡彦固(通州榜样)
从我进入行业到现在快15年了,期间我在全国各地许多合资企业工作过。在工作的十多年里,我和世界上许多汽车制造工业起步较早国家,如德、美、日、韩的企业都有过交流,他们的造车工业起步早,掌握有很多高端技术,在交流中能学到很多东西。
前几年,我们的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没有现在有活力,外国车企里有的人认为我们不懂造车,在一些技术问题上根本不和我们交流,出国参观学习时也遮遮掩掩,不向我们展示关键技术。所以我心里一直有股劲儿,想要用自己的技术做点什么。随着近年我们从汽车大国逐步迈向汽车强国,我也等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2022年11月,我来到北京正式入职小米,当时也有其他外企也给我提供了职位,一些开出的工资还比小米高,但都被我拒绝了。我选择小米,因为这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而且我之前也听过雷总的演讲,对他的很多理念有认同感,入职的时候我认为在这里工作,可以为汽车强国的建设更好地出力。
现在,我们不仅推出了小米SU7,实现只用348天生产20万台车,创造了新车企业20万台最快下线纪录,还在前阵子发布了小米SU7 Ultra,今年夏天小米汽车的首款SUV小米YU7也将从我们所在的马驹桥智能建造基地里驶出上市,我越发确定自己的选择没错。
02
池阳(本报记者):
您的工位在办公室一进门,可以说是“1号工位”了,我听说整个车间都是您从零到一建设起来的?这个过程想必肯定有很多困难。
胡彦固(通州榜样)
对,这还真是办公室里的第一个工位。2年前我第一次来时,整个车间才刚打好地基,周围还有不少菜地,我们是真正的“从零开始”,从确定车间样式和布局、引进设备,到聘请员工,在短时间内做好了生产准备。你看那边墙上挂着的屏幕,上面显示着工厂当前的生产进度,现在工厂的产能可以做到每小时生产40辆小米SU7,平均每76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
这个过程相当困难,不过我恰恰认为有挑战才有意思。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就思考过什么样的车间能够符合未来的造车需要,如果让我来建一个冲压车间,我该怎么入手,需要哪些人才?当我第一次站在这里的时候,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我终于有机会把一直以来的构想付诸实践,害怕的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达到预期,将来车间的水平在行业内可以位于什么位置。
同时,这也是我自身身份的转变。在来到小米前,我的工作主要以技术为中心,从零开始建设,我还要考虑怎么“招兵买马”。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精通哪个专业领域,在专业之外,是否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建立团队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从管自己到管团队的过程。
当然实践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的目标是在质量上和国外的头部造车企业看齐,想要达到目标就要面对三个问题。
首先是时间紧,和同行相比,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的汽车,尽管团队里的大家都是各领域的人才,工期依然很紧凑。同时,我们也缺少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而且作为原型的模具是世界仅有一套的,如果我们在改装调试的过程中将它损坏了,整个项目都会受到不可逆的影响。
03
池阳(本报记者):
这样说来,您当时的压力肯定不小。后来是怎么克服这些的呢?
胡彦固(通州榜样)
那段时间的压力确实很大,不过压力也是动力,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办法是在明确方向后提前准备预案,要把每一步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如果做不成怎么替代,出现问题怎么快速解决全都准备出来,再去逐步实现。
比如说,在面对模具唯一的情况时,我们的工程师团队不仅要考虑怎么按照需求进行调整,还要预先准备还原方案,以及还原之后的测量验证方案,确保模具各项参数没有变化。
所以团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我在设计车间布局时特别设计了会议室。部门会议室里没有椅子,为的就是让大家更简洁高效的阐述观点。而且除了显示屏,会议室里还放了一块白板,开会发言时遇到说不清的事可以用图像辅助表达。每天早上我们都有晨会,根据需要每周大概要开10次会,不过每次时间都不会长,我希望能通过站着开会的方式促进大家高效交流。
当然,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在施工工艺的精进上。想要造出“好车”,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拿车身缝隙来说,我们概括为“四门两盖+翼子板”,这些地方的缝隙越小,汽车的工艺品质就越高。在这方面,达到车身缝隙的普遍水平并不难,难的是向上突破,去和全球高端企业的标准靠拢,每一个0.1毫米的缩小都是一次攻坚。而且在不断缩小车身缝隙的同时,还要兼顾车辆制造的效率和速度。这就需要工艺水平的整体提升。
经过努力,现在我们达成了许多突破。比如,我们采用的机器视觉对中系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工业相机实时拍摄板料的图像,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减少废品率,精度达0.01毫米,显著提高了板料加工的精度和效率。我们的冲压线设备也已实现历史及实时数据的监控采集,建立了预测性维护数据大模型,通过实时收集温度、压力和电流等数据,智能化预测设备趋势,避免造成重大停机。
小米SU7上市后,雷总说我们的汽车经过百万网友严选,在冲压方面得到了一致好评,大家都说小米不像是第一次造汽车的,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都很自豪。
04
池阳(本报记者):
我看到您办公桌上放着不少笔记本,里面记了不少内容,我很想知道在小米汽车取得了相当成果的现在,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胡彦固(通州榜样)
记笔记是我的工作习惯,我喜欢把每天看到、想到的都记录下来,从入职到现在已经记满十多本了,虽然现在办公软件很多,但我还是觉得通过手写的方式更顺手,也能在记录的时候简单画上几笔,记录更自由。
平时我早上7点左右就会到车间,和夜班的值班工人打个招呼,了解一下前一天晚上的工作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然后我就会开始整理一天的工作安排,要参加什么会议、有什么任务,这些都我习惯在笔记本上写出来,列个清单。如果没有其他安排的话,我会去现场查看生产,这样能及时了解问题。我觉得作为车间主任,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现场的真实信息,然后有清晰的目标,并且有实现这些目标的路线图,让团队清楚了解这些内容,才能力出一孔,高质量完成目标的同时,团队成员也能得到提升。
现在,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接下来需要归纳总结,梳理出我们自己的技术标准,整理经验,让其他人有参考可以借鉴。从零到一的过程我们已经走通了,接下来就是向着更高的目标精进自身。
05
池阳(本报记者):
我看到您的桌子上有三张照片,能跟我说说它们记录了哪些时刻吗?
胡彦固(通州榜样)
这三张照片有一张是2023年拍的,是我和家人的全家福,两张是2024年拍的,分别是和雷总还有工厂造车团队的合影以及和手机部门同事的留念。
2024年的这两张照片,记录了我工作上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和雷总这张,它拍摄于我们的首次汽车发布会后,工厂第一次造车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是我来到小米之后工作上的“大事件”。到小米之后,我除了在专业上有了进步,也喜欢上了小米的价值观——鼓励我们以敢想敢干、技术为本的“工程师思维”工作,这和我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让我很有归属感。
我和家人的这张合照则是更早些时候拍的,那时候我到小米入职一年左右,我的爱人和孩子从青岛到北京来看我。
其实最初我选择来小米工作的时候,我的爱人是不太理解的,她觉得这里给出的条件不是最高的,工作上又要从零开始,我是在给自己加“难度”。但随着我工作的展开,我爱人的态度也有了变化。她说每次我和她视频、打电话的时候,都能透过屏幕和声音感觉到我的活力,感觉我和在之前工作里那种状态不一样,特别有干劲。她觉得这比单纯上的物质收获重要,转变了想法,开始支持我。尤其是在我们取得了成果之后,我的孩子说,和同学老师讲爸爸是在小米汽车工作的时候,特别自豪。我也很感谢家人的支持,是他们给了我工作的动力,让我可以全力以赴投入技术突破,没有后顾之忧。
06
池阳(本报记者):
您是看着这座小米汽车工厂在马驹桥建起来的,对您来说通州是什么样的地方?
胡彦固(通州榜样)
小米的第一辆汽车是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马驹桥镇开出的,副中心给了汽车企业发展的土壤,通州和小米,从一开始就把目标瞄准了更大的舞台。副中心以包容的姿态,正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逐步成为面向世界的城市,小米汽车工厂在这里扎根,两者相互成就,将来会把这里建设成更具新质生产力的造车中心。
对此,我十分有信心。我现在生活在通州,通过生活体验能够感受到副中心的发展活力,亲身体验到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城市的产业动能。通州的居民不论老少,给我的感觉都热情且真挚。我相信未来,副中心一定会更加繁荣,会有更多梦想在这里实现。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池阳
摄影:唐建
微信编辑: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