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与美育如何融合?3月26日,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举行了主题为“生态美育:E学宜用益成长”的育人成果展示活动,展示了学校基于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探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会上,学校成立了王巧玲、王军生态美育专家工作室,将依托专家资源,在生态美育课程、生态美育创作、生态美育活动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构建校园生态美育新生态。
此次活动由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朝阳区教育学会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分会指导。
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飞在致辞中指出,“生态美育:E学宜用益成长”的主题意在进一步推进“依托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启动绿色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打造“生态美育”的品牌特色。
专题论坛中,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安海霞介绍,学校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尊重”这一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尊重规律、尊重人人、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学会坦诚交往、健康生活,拥有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更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长为真正眼界宽、胸怀广、能共情、会创造的优秀人才。在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构建了生态美育的五维理念——创环境美、建关系美、育心灵美、塑行为美、促成长美,旨在达到“E学宜用益生长”的育人成效。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巧玲和白家庄小学副校长李颖回顾了学校近30年来,从可持续发展教育到生态美育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历程,展现了白家庄小学在这一领域的坚守与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项目主管王军与白家庄小学金帆书画院的学生们分享了书画学习的精彩内容及趣事,展示了生态美育对学生学习的独特魅力。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高级教师吴蔚认为,学校的生态教育与美育融合,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在自然中体验,在生活中创意,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吕鹏则从“生态美育”和“美育生态”的关系上进行了梳理,学校的生态美育体现了五育并举,融通互育的特点。
本次活动还进行了学校社团建设成果的展示,学校6个市区级、校级社团参与了学习成果展示,生动呈现了生态美育在不同领域的实践。非遗大师双彦、易吴尉和金帆书画院的学生们带来传统兔爷和国画装裱展示,增添了生态美育的文化底蕴;金鹏科技团展示了如何通过机器人、编程实现科技与生态共生的理念;朝英探索科技实践社团则以《北京城区土栖甲虫调查与生态价值分析》等小课题研究展示,深入挖掘生态美育的内涵,激发了师生们的思考与讨论。
在课程展示环节中,学校采用“课程1+1”模式,即一节跨学科学习说课搭配一节学科课,全方位呈现生态美育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次活动共设六个会场,同步开展12节课程展示。这些课程涵盖生态环境、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涉及8个学科,借助全链式学科融合学习模式,引入人工智能赋能学习过程。不仅全方位展示生态美育在各学科的落地情况,也为探究性学习路径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史枫出席活动表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成果丰硕且引领性强,树立了跨界协同育人的优秀范例。他特别提到,白家庄小学通过综合化教育培育未来生态小公民的做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还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博士指出,白家庄小学的生态美育本质上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培育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通讯员:胡岩芳;学校供图;编辑:智雨荷;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