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2025开放科学国际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以“开放共享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为主题,2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开放科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加蓬、南非、美国、英国、日本、希腊、比利时、瑞典、新加坡等11个国家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出席论坛。
2025 开放科学国际论坛现场
论坛分为开幕致辞、主旨演讲、高峰对话、致谢辞四个环节。
开幕致辞
陈家昌致开幕词
开幕致辞环节,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指出,开放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科研范式,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手段。他建议要完善政策环境,加强设施共享,强化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应对全球性的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提高人类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于英杰致开幕词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指出,北京始终将科技创新与开放科学事业置于发展的关键位置,不断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设施开放、国际合作,构建起覆盖科研全生命周期的开放科学生态。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共同推动全球开放科学事业行稳致远,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能。
夏泽翰致开幕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及代表夏泽翰指出,开放科学是促进南北和三角合作的催化剂,它能够促进共享知识、基础设施的架构,同时它能够促进各个区域之间合作,在这个时代开放科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他感谢中国政府在开放科学发展过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呼吁各方加强交流合作,携手推动开放科学发展迈向新征程。
戴钢主持
开幕致辞环节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主持。
主旨演讲
苏靖主持
主旨演讲环节分为两个部分,内容丰富,观点深刻。第一部分“落实‘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的战略、政策与机制”由科技部四司司长苏靖主持。
清华大学教授陈劲、非洲联盟经济发展、贸易、旅游、工业和矿产部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政策负责人劳蕾特 弗朗塞特·埃科 恩德扎纳 奥洛莫、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国际资助与合作部部长诺库图拉·姆丘努、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等专家,分别围绕各自国家和地区在开放科学合作方面的战略、政策与机制展开论述,分享宝贵经验,为全球开放科学合作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思路。
陈劲发表主旨演讲
陈劲以《中国开放科学合作战略、政策与机制》为题,探讨了开放科学的价值、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的探索实践,从培育开放学习文化、健全政策体系、建设数字化平台、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加强国际合作等角度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劳蕾特 弗朗塞特·埃科 恩德扎纳 奥洛莫发表主旨演讲
劳蕾特 弗朗塞特·埃科 恩德扎纳 奥洛莫以《中非科技合作如何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与结构性转型》为题,强调科技创新在非洲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以及中非合作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中非合作共赢的前景广阔,双方将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危机等多个关键领域深化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诺库图拉·姆丘努发表主旨演讲
诺库图拉·姆丘努以《南非在开放科学国际合作方面的举措》为题,介绍了南非正在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机构赋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
郭哲发表主旨演讲
郭哲以《驱动智能社会发展的开放科学》为题,分析了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开放科学已成为全球合作的必然选择,建议要建立“人桥”,即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跨界交流能力的科学家群体,以促进科学的共同发展。
刘晖主持
主旨演讲第二部分“开放共享促进全球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实践”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晖主持。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与创新政策处处长以色拉・克拉克,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美国开放科学中心董事会副主席达米安・帕廷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张士运,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开放共享在促进全球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涵盖纳米技术创新、全球开放科学文化塑造、数据技术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影响应对以及北京开放科学发展展望等多个领域,让参会者对开放科学的实践应用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
王中林发表主旨演讲
王中林以《开放共享对摩擦纳米发电机创新的重大作用》为题,介绍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研究的最新进展,强调唯有坚持开放共享与国际协作,才能推动原创科学持续突破,有效应对能源挑战,共同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以色拉・克拉克发表主旨演讲
以色拉・克拉克以《全球开放科学文化塑造及全人类行动》为题,阐释了推进开放科学需依赖系统性改革,倡导全球各方携手推进开放科学,提升科研体系的透明度、协同性与可及性,实现科学知识的公平共享,共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未来科研生态。
刘细文发表主旨演讲
刘细文以《开放科学信息共享基础设施的共享与协作愿景》为题,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起的“全球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网络计划”,建议全球科技界积极参与开放科学信息基础设施共享联盟的建设,共同促进全球开放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知识与研究成果的普惠共享。
达米安・帕廷森发表主旨演讲
达米安・帕廷森以《人工智能对开放科学的影响及应对》为题,从人工智能与开放科学的交汇点展开,聚焦于AI技术在提升科研效率、优化出版流程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指出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潜在风险,探讨了如何借助开放科学理念更好地应对AI带来的深层次变革。
张士运发表主旨演讲
张士运以《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态势与未来展望》为题,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态势,并提出全球数据共享、AI技术赋能科学研究、科研设施国际化、国际联合应对全球挑战以及交叉学科合作,将成为推动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向。
高峰对话
伍建民主持
六位嘉宾同台交流
高峰对话环节
高峰对话环节以“构建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发展环境 推动全球科技合作和创新”为主题,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主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放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金霞、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浦岛邦子、OpenAIRE AMKE(泛欧洲非营利性电子基础设施机构)首席执行官娜塔莉亚・马诺拉、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张莫依、爱思唯尔亚太区学术关系副总裁安德斯·卡尔森等嘉宾,围绕全球科技合作创新环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为推动全球科技合作迈向新高度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致谢辞
杨东起致谢
论坛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杨东起的致谢辞中圆满落下帷幕。杨东起指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在全球开放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未来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积极落实论坛中达成的共识与成果,推动开放科学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同和实践,不断完善全球开放科学治理体系,携手攻克开放科学发展面临的难题,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共同开创全球科研合作的崭新局面。
开放科学国际论坛由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科技部四司、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放科学研究中心、开放科学国际创新联盟、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创业创新专委会协办。
(科技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