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情感与悠久文化,它既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庄重时刻,在祭扫追思中,感怀先辈恩泽;又是踏青赏春、亲近自然的美好契机,于烟柳画桥间,体悟生命的蓬勃律动。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看丹街道榆树庄村特别开展“诗意清明 古韵流芳”清明诗会,用诗意编织起古今的纽带,让古韵在当下流淌。
网祭英魂浩气长存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深知,是无数英烈用热血浇灌出如今的繁华盛世。大屏幕滚动播放着英烈们的照片与事迹简介,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朽的传奇。英烈们的事迹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进,他们的精神,融入了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此次活动采用了网络祭英烈这一创新形式,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篇章流转情韵万千
“……我在碑林间静静伫立,指尖轻触岁月的刻痕,那些沉睡在此的灵魂,穿越漫长的黑夜,用生命的故事,点亮了后人前行的烛火……”当雄浑激昂的音乐奏响,朗诵者们身着素装,迈着庄重的步伐走上舞台,他们用饱含深情的嗓音开启了《忆英魂、续荣光》的篇章,《清明的雨》在朗诵者们抑扬顿挫的演绎下,如洪钟大吕,震彻人心。一句句、一段段,朗诵者们用声音勾勒出先烈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画面,台下观众沉浸其中,不少人眼中泪光闪烁,共同缅怀先烈们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铭记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清明之际,蘸着春雨研墨,对着青山赋诗。从程颢那珍惜时光的“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到高翥那透着豁达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再到马子严的“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黄庭坚诗中清幽淡雅的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些诗句,或寄托哀思,或感慨人生,或描绘春景,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古朴厚重的古诗与温情有力量的现代诗,二者相互交织,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古诗为轴,撑开历史苍穹,展现英烈过往荣耀;现代诗作锦,添以现实温情,诉说今日缅怀与奋进之志。今日的诗会让观众既能品味传统诗词的醇厚韵味,又能聆听现代社会对清明、对生命、对家国的全新诠释,见证文化传承的不息脉搏。
传承意义文化延续
诗韵清明,礼敬英烈。在今天这场诗会中,以诗词为纽带,连接古今,对话英烈,在平仄韵律间触摸历史温度,感悟英雄风骨。诗会虽落幕,传承并不停步,再次呼吁:请大家带着诗中的豪迈、坚毅与柔情,投身时代洪流,用诗意守护英烈之名,用行动传承不朽荣光。
来源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丰台时报
通讯员 吴雅文
编辑 杜倩
审核 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