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东风草色新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
是国人“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的节点
约1400年前,唐太宗将扫墓祭祀置于五礼之中
从此以后
“以此日扫祭先茔”就成了
国人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
但祭奠先人,不必非得
“袅袅青烟萦旧冢,声声鞭炮动乡关”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文明祭祀,才更合乎“清明”的本义
文明祭祀,无损缅怀之心
《礼记》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思亲论“心”不论“迹”,祭祀重“心”不重“形”。慎终追远,关键在于用心。
只要追思之心不变,无论是献一束鲜花,以馨香寄哀思,还是种一棵绿树,借绿荫表情怀,抑或写一段留言,以文字述心意,都可以表达追远之意。
但凡有“事死者,如事生”的虔诚之心,没有“墓上纸钱飞白蝶,坟前香火绕青烟”也无碍思亲情意的表达。礼敬先人重于心,形式简约意更深。
心香一瓣,未尝逊高香一束。
文明祭祀,更合清明之意
“万物生长至此,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气清景明,方为清明。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的祭扫情景中,“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其中却没有焚者、燃者。
思亲不使烟火扰,怀远不必炮竹闹。
当街道上堆积的祭品残留物、河道里漂浮的塑料花束、墓园边经年累积的香烛油渍,都在诉说着粗放式祭祀对生态环境的戕害时,那显然跟清明之意背道而驰。
与其以纸钱污环境,以鞭炮扰生灵,不如一束鲜花寄哀思,一捧净土表心迹。
何不以鲜花拭去烟尘,用绿意装点哀思?
文明祭祀
需要秉持更长远的“文明观”
清明祭祀,也是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方式。
中华文明,讲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观,注重“民德归厚”的道德观。
以更为绿色环保的敬献鲜花、书写寄语、踏青遥寄、植树绿化、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来缅怀逝者,也是对古人“天人合一”之思的赓续,是对先人“护天地”之志的延续。
文明祭祀
也需要坚持更开阔的“祭祀观”
《礼记》说:“孝者,继志述事,不绝其祀。”
祭之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不若谨于前。弘扬“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对老人勤尽孝、多陪伴,让他们老有善养,让逝者安息,使生者无憾,便是最好的尽孝。
“继志述事”的涵义也包括,缅怀先人事迹,激励后人奋进,传扬良好家风,传承先贤美德。携孩童诵传统文化精粹,教其知“人生代代无穷已”,带晚辈从族谱归宗溯源,引其悟“血脉相连情愈深”,也是对先人的怀念。
“清风明月伴心祭,素手轻拂寄深情”。就让我们一起将文明安全绿色祭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文明之风,涵养清明之气。
来源:北京朝阳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