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的“京津两地金融往事”系列第三篇。
在天津的解放北路上,把中央银行旧址看罢,我偶然间回头,眼前又冒出来一座外资银行,名叫“俄华道胜银行”。这家银行的建筑,于今日北京并不存在,但不代表以前没有过。它的所在地,就位于东交民巷的西段路南。要说起这家俄华道胜银行,故事可多着呢。
起初,手头资金并不充盈的沙俄当局,为了实现对华全面扩张的目标,一定要仿效其它列强开设银行。但沙俄确实没钱,于是他们盯上了作为资本输出大国的法兰西。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俄法两国共同出资、共同管理的俄华道胜银行成立。银行的资本总额为600万卢布,其中的5/8由法国募集,其余则由沙俄募集。资金虽然法国居多,但支配权掌握在俄国手中。银行建成的第二年,沙皇政府便派董事长乌赫托姆斯基到北京游说,诱迫清政府从俄法借款项下拨出500万两白银作为投资。这样一来,道胜银行便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到了宣统二年(1910),俄华道胜银行又与另一家俄法合资的银行——北方银行合并,改称俄亚银行,彼时的中文名称不变。到了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位于俄国境内的总行被苏维埃政权收归国有,俄华道胜银行的名称便显得名不符实了。此后,留在法国巴黎分行被调整为总行,并继续在中国经营。1926年巴黎总行因外汇投机失败而清理,在华各地分行也随之倒闭,所发行巨额纸币皆成废纸,无数中国人因之倾家荡产,并欠下中国政府巨额公款。就这样,除了京津等地的建筑物外,俄华道胜银行灰飞烟灭。
沿着解放北路继续向南,在经过了林林总总的一些金融机构之后,我居然见到了一座似曾相识的建筑。仔细一看它的文保标牌,上面刻着“花旗银行旧址”的字样。怪道呢,北京也有一座同款的建筑,就位于东交民巷西段路南,且一直作为北京警察博物馆来使用。待回去查阅资料,乖乖,这两座建筑的设计者就是同一个人,其乃著名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
亨利·墨菲,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些陌生?作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他,在民国时代可是位风云人物。墨菲先后规划设计了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 长沙湘雅医学院、 金陵女子大学、 燕京大学、 岭南大学等一系列大学。 民国十七年(1928),墨菲受聘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与一批外国顾问一起,参与拟订了南京建设纲领性文献《首都计划》,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他给京津两地留下的建筑,还有咱们聊的花旗银行分行。
所谓的“花旗银行”,不过是上海的老百姓对于美资银行的俗称。这家银行的前身之一,是1812年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之后,它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
花旗银行是上世纪初进入天津的,开始是由天津瑞记洋行代理。到了民国五年(1916)才正式开设天津分行,民国十年(1921)建造银行大楼。及至民国卅年(1941)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花旗银行天津分行的资产被侵华日军没收。抗战胜利后,这家银行又重新开业,并依靠美国的政治优势取得了在天津外商银行中的“霸主”地位,直到天津解放前夕。至于北京的花旗银行分行建筑,则建造于民国三年(1914),比天津分行的建筑年长七岁左右。
参观过花旗银行旧址,解放北路上给我的另一个惊喜,是“麦加利银行”。又是一处存在于北京东交民巷之中的外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好像没听说过?其实,它的另一个称呼,您或许有所耳闻,那便是渣打银行。这家创办于1853年、总行设置在伦敦的金融机构,是英国皇家特许的殖民地银行。其实,京津两地的麦加利银行,都不是该行在国内最早设置的分支。早在咸丰八年(1858),麦加利银行便在上海设立了分行,并成为昔日上海最大的银行之一。位于东交民巷使馆区西侧的麦加利银行分行大楼,建造于民国七年至八年(1918-1919)。而天津的麦加利银行分行大楼,建造的时间更晚一些,是在民国十五年(1926)。当然,麦加利银行在天津开设业务的时间,可并不算晚。其时为光绪廿一年(1895)。
在北京,与处在东交民巷西口附近的麦加利银行隔棋盘街相望的,还有一座名叫“金城银行”的中资银行。这家银行的位置,是在西交民巷的东段路南。只可惜,而今您已经见不到北京的“金城银行旧址”了,但天津还有。
这金城银行,虽然会让您感到陌生,但在近现代中国金融史上,却是一家声名赫赫的中资银行。它与前面提到的盐业银行,以及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一道,被称为长江以北的金融界“北四行”。在民国时期,除了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大陆银行之外,其余三家的总部都曾在津门。其中,也包括金城银行。
金城银行是怎么出现的?它是由近代中国银行家周作民于民国六年(1917)创立。金城银行是家私人银行,但它的股东却多是当地的军阀与高层官僚。由此看来,这位名叫周作民的金融家,能力真是不容小觑。因为运营得法,市场拓展十分快速,金城银行先后在北方地区好几个大城市设立了支行,其储蓄金额甚至一度超出上海“商业服务存款银行”,位居私营银行第一位。1936年,金城银行的总部迁到上海市,天津改成支行。
说到这儿,我确实感到有些累了。但京津两地“金融一体”的话题还没说完。我曾试图寻找德华银行的旧址,但这座银行“狡兔三窟”,昔日里到处搬家。在解放北路上,我至少知道金城银行的旧址,就曾作过德华银行天津分行的所在地。当然,被德华银行使用过并被留存下来的建筑,而今还有不少。至于北京的德华银行旧址,就在东交民巷东段路北,也就是而今东交民巷派出所的位置。在旧址对面,洗印过《西行漫记》照片的阿东照相馆建筑依然矗立(也许,是在旧址的斜对面,而且已经消失)。但我站在天津解放北路的街口上默念埃德加·斯诺的名字时,发现自己想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