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曲代功”练琴法,妥吗?
2025-04-07 11: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练琴的语境中,“以曲代功”可以理解为通过练习具体的曲目来提升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而不是单纯进行枯燥的技术练习(如音阶、琶音等)。这种方法强调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锻炼技巧,既能让练习更有趣味性,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情感。

具体来说:曲,指具体的音乐作品或曲目;功,指基本功或技术练习。“以曲代功”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演奏完整的曲目,既能提高技术,又能培养音乐感和表现力,同时避免单纯技术练习的单调性。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需要提升音乐表现力的演奏者或课业繁重、练琴时间较短的学生群体。例如,练习一首包含快速音阶的曲子时,可以通过反复演奏这些段落来提升手指灵活性和速度,而不必单独练习音阶。这样既能达到技术训练的目的,又能享受音乐的美感。

在综合类大学的音乐院系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音乐专业的课程和练习,还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学分要求,课业负担较重。因此,选择高效的练琴方法尤为重要。

“以曲代功”练琴法是否适合综合类院校音乐学院学生呢?可以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来分析考察。

结合综合类院校的特点,笔者认为“以曲代功”练习法有两个显著优势。

一、提高练琴效率,节省时间,增强学习兴趣,缓解压力。

以师范类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平日除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外,由于培养目标的综合性,还需要参加大量的实习和实践课程以帮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平均到周中每日练琴时间少之又少,以我接触到的学生为例,日均练琴时间很难超过2小时。如果练琴过程过于枯燥,容易产生倦怠感而效率低下。

“以曲代功”练琴法通过将技术练习融入曲目演奏中,避免了单独进行枯燥的技术训练,从而节省了时间。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小提琴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4首中的快速音阶与琶音段落,提升手腕手指灵活性和速度,而不必额外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音阶练习。再以扬琴传统独奏曲《龙船》为例,乐曲中包含的传统技法有颤竹、滑音及摘音等,专门针对这样传统特色技法的练习曲是很少的。通过“以曲代功”练琴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提升技术和音乐表现力,配合悠扬动听的旋律练习传统技法,也会更加沉浸其中。演奏完整的曲目,可以让练琴过程更具音乐性和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练琴兴趣。相比单纯的技术练习,在演奏曲目中练习演奏技法,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和精湛技术的相辅相成,从而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提升练琴的效率和幸福感,并且缓解学业压力。

二、提升音乐表现力和综合能力,适应综合类大学的多元化需求。

综合类大学的学生通常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而“以曲代功”练琴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兼顾技术训练和音乐表达,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情感和风格。

如,扬琴学生可以通过《木兰辞变奏曲》中的五个段落来理解音乐结构:引子部分充满戏剧性,可以锻炼对手腕力度的控制,以及双肩、双臂的放松和连贯演奏能力;慢板段以民间歌曲音调为基础,练习时仔细体会曲调情感并通过轮音练习来表达,有助于提升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过渡华彩段运用了进行曲和鼓点的典型节奏,可以锻炼手臂和手腕的放松与通透,以及力量的爆发和速度的控制;快板段包括鼓点式节奏律动、快速单音跑动旋律和带有华彩性质的双竹轮音部分,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提高演奏速度和节奏感;尾声则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

通过“以曲代功”练琴法对应练习每个段落的技术重点难点,从乐曲中学习演奏框架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能提高技术,还能培养音乐表现力、听觉感知力和舞台表现力。这些能力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综合类师范大学的多元化环境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来应对各种演出和教学模拟。

不过,缺乏系统性训练可能导致学生在某些技术领域存在短板。

“以曲代功”练琴法虽然能提升综合能力,但如果学生长期只练习某一类曲目(如现代作品),可能会忽视其他风格(如传统作品)的技术要求。一些需要系统训练的技术(如手指独立性、力度控制等),“以曲代功”可能无法达到单纯技术练习的效果。如果学生过于依赖这种方法,可能会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导致技术基础不扎实,可适当增加专项训练。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人演奏特点布置不同风格的作品,兼顾多种技法的练习。

总体来看,“以曲代功”练琴法在非音乐类专业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提高练琴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和提升综合能力方面,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练习方式。它让学习者在演奏曲目时,更加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表现力,从而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对于广大音乐学习者而言,这是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练琴方法,值得一试。

翟若晗/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