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12点的丰台外国语学校操场化身运动磁场,篮球、羽毛球、足球、橄榄球等传统项目与“老鹰捉小鸡”“角斗娃大赛”等创意体育活动交织。在高低杠翻转的矫健身姿旁,沙坑跳跃的孩子们正进行着自创的“空中造型比拼”。令人瞩目的是,热火朝天的场景中几乎不见教师监管的身影,运动自驱力在此悄然生长。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八条”发布一个半月后,记者来到丰台外国语学校校园,探访“体育八条”落实情况。
对于北京市丰台区而言,六到九年是其建成首都教育强区的关键期,丰台区将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教学品牌项目,建设一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优质学校,使每个街镇都有优质学校,每个学校都有领军型教师,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高水平的教育,进而提升丰台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认可度,形成高质量特色发展新局面。以上是北京市丰台区于2023年提出的基础教育“强基工程”主要目标。丰台外国语学校作为十五分钟课间的策源地,不断细化课间内容,为孩子们打造更加丰富的课间活动。
全员运动图景:打破课间沉寂的破冰实践
“我们的联赛要让每个名字都出现在计分表上!”丰台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忠毅在办公室讨论班级联赛时掷地有声地说。面对初二年级主任高翊博关于女子篮球联赛的汇报,刘忠毅连续抛出三问:“所有女生都上场了吗?发现问题了吗?下次怎么改进?”
当确认存在跨班借调外援现象后,刘忠毅当即拍板新规:下届女子篮球联赛,每队上场由3人改成5人,要考虑女生体力和男生体力不一样的情况,同时鼓励更多女生上场。允许女教师担任“助攻手”但禁止投篮,并为首次上场者设置“勇气加分”,每个新人加1分。
记者了解到,这场优化比赛的讨论源自刚结束的初二年级女子篮球联赛创新实践。按照规则,各班将女生按篮球技能基础分为A组(有基础)、B组(稍有基础)、C组(零基础),同级别进行车轮战。当出现人员缺口时,不仅从邻班借调“外援”,更通过“新人首秀加1分”机制激励全员参与。体育组陈老师展示的参赛记录显示,全年级女生参赛率达100%,其中大多数人完成篮球生涯“首秀”。
管理密码解码:三级联动培育运动生态
“盐搁哪咸,醋搁哪酸。”好制度必有强推手。
面对体育自驱力的形成之问,刘忠毅揭秘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了校长顶层设计、年级长全面协调、体育教师专业指导的协同机制。记者在操场见证这套体系的运转——年级组长张嘉琪老师正手持“运动风险地图”排查隐患,体育教师陈奕源用战术板调度不同活动区域,而校长则游走其间发现“未来还要怎么做”。
作为15分钟课间的策源地,丰台外国语学校一直崇尚快乐教育,学校一直认为,玩好了才能学好,才能全面发展。
针对不同年级 采取不同的“玩”法
记者了解到,丰台外国语学校刚刚开展了“角斗娃大赛”。引进“角斗娃大赛”,主要是针对四年级以下的同学,因为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需要有针对性地锻炼腿部肌肉,单腿跳跃加上运动间的碰撞,定向培养孩子们的运动平衡能力。
针对四年级以上女生不爱运动的共性,又开展了女子篮球联赛,让每个上场的女孩子都找到自信。实践证明,女生打比赛要比男生更受关注,因为她们基础薄弱,会出现些许失误,反而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校长到年级组长再到体育老师,一竿子插到底,管一件运动的事,再加上日复一日地坚持,让孩子们从内心对体育运动产生热爱。
成长裂变效应:从球场到人生的自信迁移
初二年级二班的史瑾小学时曾经打过篮球赛,可是到了初中再也没有参加过。说起刚刚结束的女子篮球联赛,她脸上洋溢着兴奋:“太过瘾了,又找到了当年我小学打篮球时的感觉,下次比赛的时候,我想换个角度投篮,还能发挥得更好。对手也很强大,我还要向她多学习。”
此前从没上过场的初二年级三班的黄歆钥,则显得更加兴奋:“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男生那么爱打篮球,直到我上场之后投进第一个球时,听见‘唰’地一声,感觉太刺激了。虽然我打得不好,但是我现在特别想再去打篮球,尤其听到篮球进框的声音,像解出数学压轴题一样过瘾。”体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认同感也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自信。“他们在运动场上得到了认可,那么转移到学习当中也会有更多的自信,教育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朵推着一朵就向前走了,而前进的路上,体育的推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刘忠毅告诉记者。记者还了解到,“小胖墩”们在上课的时候,会有老师专门带他们进行体能训练,训练的方式也和大家有所不同,反复重复高抬腿或者是慢步跑就能够达到体育锻炼效果,这也是刘忠毅因材施教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输赢不是终点,敢上场就是英雄——或许这正是体育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泛红的脸庞上跃动的不仅是汗珠,更闪耀着自主成长的光芒。
来源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丰台时报
记者 原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