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从数字赋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课堂教学微场景创新实践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召开。该校副校长执教数学课,让学生借助智能体开展学习探究,展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微场景中的实践应用。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承办,聚焦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以“数字平台筑基—人智问答协同—智能体引导探究”为核心路径,深入探索从数字赋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集中展示了北京教育学院学科创新平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研究”和“北京市协同创新学校计划——数字赋能教学场景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据介绍,2023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启动了该项目的研究,为了鼓励教师们直面挑战、跨越发展,副校长闫振率先探索数字赋能课堂教学,与青年教师梁思敏一起研讨如何借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展探究式学习。本次研讨会上,她们展示了两节高中数学研究课。梁思敏以“共线向量基本定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中建构数学模型;闫振执教的“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课,通过智能体引导与学生互动,探索基于“师-智-生”协同的课堂探究式学习新模式。课堂中,学生与AI智能体的实时对话、自主提问与反向验证交相呼应,不仅展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维启发、学习驱动中的潜力,也凸显了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深度转变。
闫振表示,教育智能体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思维促进器”。但技术真正发挥价值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深度教研能力、对教材与学情的深入理解,以及教学思维的主动转型。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技术服务于思维、促进于成长。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该如何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专家点评环节,北京教育学院数科学院副教授李红云指出,智能体的有效运用需以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为前提,技术工具应服务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精准定位、融合深入,构建“师-生-机”协同的教学新生态。他指出要让大模型更有“教育味”,不仅需要技术喂养,更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和探索。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左晓梅则从政策视角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需关注教学内容的重塑与师生互动范式的创新,教师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在案例分享环节中,育新学校的老师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多样路径与实践成效。陈璐老师带来《数字赋能+GenAI协同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听说课堂新样态》,围绕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自主构建听说评价型智能体。该智能体可捕捉学生语音表达并生成个性化反馈,有效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本”的课堂转变,体现出AI在个性化语言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张敏老师则以《AI赋能美术教学实践——AI与剪纸的创意碰撞》为题,展示了AI图像生成技术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借助智能工具生成多样化剪纸草图,学生打破了固有思维模式,探索出更多元的创作风格与视觉表达方式。AI在这里成为激发灵感、引导构图的重要工具,推动学生在创意思维、美感体验与文化理解中实现整体跃迁。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教授、“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负责人于晓雅以《课堂教学微场景创新案例研究与实践——从数字赋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的四级进阶》为题,深度阐释了项目的研究逻辑、实践框架与阶段成果。她表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的当下,课堂教学微创新是推进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关键路径。“唯有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最后一公里’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观念转型、技能成长、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于晓雅强调。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执行校长卢青青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最可贵的不是技术,而是教师在面对技术时的思考与转型。未来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与技术的协同共生,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精准、个性、深度的支持。”
(采写:张广林 摄影:北京教育学院项目组供图; 编辑:邓丽 ;复审:常悦;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