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路街道/供图
在花园路街道志新村二号院,有一座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广场,它留存着居民们无数珍贵记忆。72岁的张爷爷对这里饱含深情,“刚搬来的时候,这儿可是周边最气派的休闲场地。”他轻轻摩挲着斑驳的水泥围栏,眼神中满是回忆,“我在这儿打过太极拳,看着儿子学骑自行车,现在又带着孙子来玩……”
然而,历经四十载风雨侵蚀,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广场逐渐变得破旧。碎裂的地砖犹如“梅花桩”,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绊倒;地面老化、坑洼不平,每逢雨天便积水严重,瞬间化作“小水塘”;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致使广场设施陈旧破损,往昔光彩不再。
社区“移动办公桌”广征居民意见
在社区“移动办公桌”意见征询会上,志新村二号院社区居民纷纷反映广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强烈呼吁对广场进行改造。社区党委迅速回应:“群众关心的事,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于是,一场从解决民生小事着手的社区焕新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改造前期,社区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清晨,阳光刚洒在广场上,他们带着卷尺、记录本开启实地勘查。每一块松动的地砖、每一处地面的凹凸都被仔细查看并记录,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常活动的区域,更是重点关注对象。为全面掌握情况,社区采用“走访+座谈”的方式,与晨练的老人、带孩子的家长深入交流,认真聆听他们讲述在广场上摔倒、崴脚等经历,详细记录大家对改造的想法与建议。同时,还提前对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研判,制定相应预案,为改造工作做好充足准备。社区工作人员回忆:“我们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拿着卷尺和记录本,给广场做了一次‘全身检查’。”
志新村二号院社区党委书记刘静介绍:“改造前,我们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会上,80多岁的李奶奶提议保留广场东侧的老树,“这棵树比我年纪还大,夏天能遮阳,秋天落叶的时候特别美。”赵阿姨则期望增加活动区域的安全性。大家各抒己见,积极为广场改造出谋划策。
精心雕琢 老广场华丽蜕变
施工过程中,暖心故事接连不断。广场东侧那棵老树也得到特别保护,刘静多次与施工方现场商讨,最终采用路面外延的方式避开树根,既保障了树木健康,又确保了工程质量。退休工程师张爷爷每天都会到现场“监工”,他提出“透水砖铺设要注意坡度,不然排水效果会受影响”,这一建议被施工方采纳。
经过十五个日夜的精心施工,这座老广场实现了华丽转身。施工队仿若专业的“外科医生”,精准“诊疗”:铲除碎裂的旧地砖,加固地基,铺设三合土垫层和混凝土基层,最后铺上具有透水功能的“会呼吸”的地砖。破损严重的林荫道不仅得以修复,路面还拓宽了。
改造后的广场焕然一新,布局更为合理。树荫下新增了休闲座椅,阳光充足处安装了健身器材,既安全又实用。居民张爷爷高兴地说:“以前走路得小心翼翼,现在能放心散步了,社区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整修后的小区中心广场成了孩子的乐园,也是居民茶余饭后休闲的首选之地。傍晚时分,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张爷爷带着小孙子在步道上漫步,大爷大妈们跳起新学的健身操,孩子们在健身器材区嬉笑玩耍。这座曾经破旧的老广场,如今已成为居民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续写着社区生活的温馨篇章。
志新村二号院社区党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广商量”和“快行动”,从居民的烦心事入手开展社区治理,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共治共享。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还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营造出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赞誉。正如一位居民所言:“广场改造改变的不只是环境,还有我们的生活和社区服务的温度。”
未来,志新村二号院社区将继续以“推行民需项目服务法,构建服务型社区”为主线,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持续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全力打造幸福、和谐、美丽、宜居的社区家园。(记者 张桢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