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为何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如此无力?”一位有过十几年以上教育经历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触。4月3日,“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 提升新时代教师育德能力”专题活动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举办。活动直面短视频冲击、情感连接弱化等时代挑战,以生成性德育为着力点,探索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新路径。当天,该校还正式挂牌成立“教师育德能力培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此次活动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生涯指导中心主办,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承办。
据记者了解,当前学生在生活中广泛接触的短视频、在线游戏及社交论坛等平台,由于存在是非界限模糊与善恶观念交织的现象,使得青少年在道德与利益的权衡中面临更复杂的挑战。价值观的多元冲击、情感沟通与连接的弱化、单一化的德育评价体系等都呼唤构建动态、互动、生活化的德育。
“面对现实挑战,我们提出‘生成性德育’的理念。它是一种基于动态教育情境、注重师生互动共建的德育模式。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德育的‘单向说教’,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本真,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长、动态建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郭雪莉介绍,“这一理念强调,德育不是‘教出来的’道理,而是‘长出来的’感悟。它需要教师敏锐捕捉教育契机,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反思与实践,主动生成道德认知与价值认同。”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殷蕾告诉记者,生成性德育具有真实性、动态性、即时性、敏锐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因此特别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育德能力,能够灵活把握德育契机,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育德策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首先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具有坚定的儿童立场,更需要学校干部具有全局视野,营造同心同德、通气通力的育人环境。
活动当天,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用9节涵盖学科课、班会及兴趣小组的研究课,生动诠释“生成性德育”理念。教师们通过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捕捉课堂动态契机,实现德育的自然渗透。学校金帆管乐团现场诠释了如何通过音乐实践与团队协作的动态生成过程,将德育融入艺术体验,注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道德认知的自主建构与情感价值的自然内化。
郭雪莉介绍,作为一所百年学校,学校提出了“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追求与建设“长在心里的善良——活跃在成长中的丰富——刻在骨血里的高尚”的教育新生态,培养善良、丰富、高尚的中国人。“生成性德育是我们对百年底蕴的传承,对办学理念的深化,对育人目标的追索,以及对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回应。”
活动现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与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联合成立的“教师育德能力培育研究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为协同推进课题研究,“教师育德能力研究共同体”也同时成立。殷蕾指出,研究共同体涵盖幼儿园至中学各学段,旨在搭建跨区域、跨学段协作平台,助力德育研究生态优化升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为首批14所成员校颁发证书。
谢春风表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以“实验”为核心理念,是现代中国小学的先锋。学校以实验开启教育改革,“育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育人密码的诠释。此次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将系统地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共同探索和推广德育的新方法和新理念,将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奉献心力。
当天,适逢学校第三届班主任节举办。学校创新节日形式,将105位班主任教师的风采照片悬挂在走廊上方。学生走过时,抬头看到的是每位教师的笑容。著名音乐人包胡尔查携创作的歌曲《我的班主任》与学校六(8)班的学生同台献唱,以温暖旋律致敬班主任的辛勤付出,传递了“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的深刻内涵。
(采写:李继君,图片:陈飞,编辑:邓丽;复审:常悦;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