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乡村学校从榆树里学习家乡文化
2025-04-10 10: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榆钱做成饭、榆树皮做成饸饹面和小点心、榆树叶做成茶……4月9日,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来到漷县镇榆林庄村,与浑身都是宝的榆树来了一场亲密邂逅。学生们通过“馆中探秘”“饭里藏香”“卷上留痕”“潞河督运”等环节,深入了解家乡的大运河文化和榆树文化,在行走的课堂中涵养家国情怀。

“乾隆皇帝经此过,御口亲封榆林庄。”在村史馆里,榆林庄村党支部书记郝洪恩为学生讲述“中国运河第一庄”的历史。据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正值谷雨时节,他看到运河岸边挂着串串榆钱,于是停舟靠岸为此处命名“榆林庄”。郝洪恩还与学生们讨论漷县之“漷”的注解。“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智慧,这里的一树一木都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郝洪恩寄语学生们秉承家乡人的精神,争做志存高远的新时代好少年。

“饭里藏香”的活动现场格外热闹。记者在现场看到,学生们耐心地将一串串榆钱摘下,不一会儿就堆起了一座翠绿的小山。榆树皮磨成粉,加入适量白面,和成面团,就成为做饸饹面的原料。学生们拿起面团,用工具压成筋道爽滑的面条。不远处的大厨房里,学生们透过玻璃橱窗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道美食的制作过程。随后,香喷喷的榆钱饭、榆钱糕、饸饹面上了桌,学生们品尝着自己劳动的果实,吃得格外香甜。

“榆钱是饥荒时代穷古人的救命粮,我们现在吃榆钱饭,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为了铭记一段历史。”漷县镇中心小学五(3)学生李骏睿说,他最喜欢的活动是摘榆钱,能够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

“来之前,我们学习了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先生的名篇《榆钱饭》。”漷县镇中心小学五(3)学生冯小宇告诉记者,这次他亲身体验了榆钱饭、榆钱糕、榆钱饸饹面的制作过程,不仅更加热爱自己家乡,也增强了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活动结束后,他将用文字记录这段难忘的经历。

记者了解到,漷县镇中心小学依托运河乡土资源,开发了“寻味乡愁——榆钱儿文化综合实践”跨学科课程,规划了“识、寻、言、品、咏、展、评”等实施路径,此次研学活动只是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们写榆钱、说榆钱、画榆钱,为当地的榆钱糕设计包装盒,做起榆钱美食推荐官,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展现学习和实践成果,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

漷县镇中心小学校长胡玉强表示,学校希望通过“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展评”的闭环式研学,实现从课堂到田野、从知识到实践的教育转型,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家乡百年变迁的过程中,生发知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共鸣,增长知识和本领,为新时代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采写:张娜;摄影:学校供图;编辑:张秋颖;复审:常悦;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